当你擤鼻涕时发现纸巾上沾着血丝,或是剧烈咳嗽后喉咙里泛起铁锈味,别不当回事——这其实是身体在给你发健康信号。
我们的鼻腔和咽喉黏膜上,长着很多0.5到2毫米长的纤毛,它们就像“过滤小卫士”,每天要处理约1万升空气。如果鼻窦发炎了,黏膜会肿胀、血管壁变脆弱,稍微受点刺激(比如擤鼻涕、咳嗽)就可能破裂出血。更关键的是,鼻窦和咽喉通过后鼻孔连在一起,鼻窦炎发作时每天会产生50到200毫升炎性分泌物,这些液体不断流到咽喉,时间长了会导致毛细血管渗血,就会出现你看到的“血丝”或“铁锈味”。
要区分普通感冒和鼻窦炎其实不难:普通感冒症状一般7天内会消退,但鼻窦炎引发的“类感冒表现”(比如鼻塞、流鼻涕)会持续超过10天,还可能反复加重。具体可以看这3点——嗅觉有没有下降:鼻窦炎患者往往会一直闻不太清楚味道;低头时症状会不会加重:比如低头捡东西时,鼻子或喉咙的不舒服更明显,大概率和鼻窦炎有关;看鼻涕样子:如果黄绿色脓鼻涕持续超过5天,要警惕细菌性鼻窦炎。另外,约30%急性鼻窦炎患者初期会有点低烧,但如果体温超过38.3℃还持续3天以上,最好及时去医院排查细菌感染。
不过,擤鼻涕或喉咙有血丝,不一定都是鼻窦炎惹的祸,还有这些可能:咽喉微创伤——频繁清嗓子、用嗓过度(比如长时间说话、唱歌),可能导致声带血管破裂;环境太干——空气湿度低于40%时,鼻腔黏膜会脱水开裂,容易出血;免疫异常——像IgA血管炎这类免疫疾病,可能反复出现黏膜出血;凝血问题——如果同时有牙龈出血、皮肤淤斑,要小心凝血障碍或血液系统疾病。
建议你平时多记记症状细节,比如“晨起擤鼻带血丝,伴前额闷痛”“咳嗽后铁锈味持续半小时”,这些信息对医生诊断特别有帮助。
当出现持续血丝症状时,可以试试“3+2”应对策略:
三观察原则——先看出血量:单次出血不超过5毫升(大概一小勺的量);再看频率:每周发作不超过3次;最后看伴随症状:没有持续发热、明显体重下降这类“危险信号”。
两步应对法——第一是调整环境:用加湿器把室内湿度维持在50%-60%,温度控制在22-25℃,避免黏膜因干燥再次受损;第二是保护黏膜: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每天2次,每次200毫升),含薄荷脑的润喉糖能缓解喉咙干痒或不适。
但如果出现这3种情况,一定要立刻就医:咯血量超过30毫升(大概半杯)、单侧头痛持续超过72小时、视力突然下降或眼球动不了。
现在医学检查手段很成熟:鼻内镜检查5分钟就能看清鼻腔深部情况;CT扫描能精准查到鼻窦黏膜的厚度变化;血液检测可以做常规筛查+凝血功能检查。还有研究发现,约40%反复鼻出血的患者,维生素K相关的凝血因子水平偏低,建议检查时加做这个项目。
最后要提醒的是,出现血丝症状不用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先按“3+2”原则观察、应对,如果症状加重或持续超过10天,一定要及时找医生帮忙。早排查、早处理,才能更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