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时如果觉得耳朵闷胀、听声音不清楚,或者耳里有异响,大多是因为鼻腔发炎影响了咽鼓管的功能。咽鼓管是连接鼻子后面(鼻咽部)和中耳的通道,一旦鼻腔炎症蔓延导致咽鼓管黏膜肿胀,通气就会受阻,中耳里慢慢形成负压,从而引发这些不舒服的感觉。小孩比大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他们的咽鼓管长得更平、更短,通气本来就不如成人顺畅。
咽鼓管为什么会“罢工”
- 黏膜肿了:病毒感染会让咽鼓管的黏膜充血、水肿,管腔变窄,通气的空间就变小了;
- 分泌物排不出去:中耳里的分泌物本来靠黏膜上的纤毛摆动“运”出去,炎症会让纤毛动不起来,分泌物积在里面形成积液;
- 压力差太大:当外界气压和中耳压力差超过600帕时,鼓膜会被迫往里凹,用来代偿压力变化,这时候就会觉得耳朵闷。
有些错误做法会加重问题,比如用力擤鼻涕——这会让中耳压力突然飙升,风险很大。推荐用改良的方法慢慢打开咽鼓管:先深呼吸三次调整状态,然后捏紧鼻孔、闭上嘴,做吞咽动作(这时软腭会往上提),重复5-10次。这种方法通过生理运动渐进式减压,比传统的“捏鼻鼓气”安全37%。
分阶段解决办法
基础护理:先做好日常照顾
- 鼻腔清洁: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2-3次,保持鼻腔黏膜湿润,减轻炎症;
- 局部热敷:用40℃左右的温毛巾敷耳朵周围,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肿胀;
- 功能训练:每天做4组吞咽动作,每组10次,帮助咽鼓管保持通畅。
药物辅助:遵医嘱配合
- 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含伪麻黄碱的药物(不要超过建议使用时间);
- 嚼无糖口香糖:通过咀嚼动作促进咽鼓管开放;
- 睡觉姿势:床头抬高15-20厘米,减少中耳积液堆积。
专业治疗:如果症状持续
- 耳鸣超过3天没好,要做声导抗测试(测中耳压力);
- 突然听力下降,需要做耳内镜检查鼓膜状态;
- 严重时医生可能会用导管吹张咽鼓管,或者鼓膜切开引流积液。
特殊人群要更注意:糖尿病患者因为黏膜修复能力弱,得分泌性中耳炎的风险更高。数据显示,血糖控制达标的人,中耳积液吸收时间比没控制好的短42%,所以一定要管好血糖。
怎么预防再发作
- 避开气压剧烈变化:尽量少坐飞机、过山车这类会快速改变气压的交通工具;
- 睡眠姿势:睡觉时长时间躺着,可稍微把头部垫高一点;
- 调节空气湿度:用加湿器把房间湿度保持在40%-60%,避免鼻腔黏膜太干燥;
- 按摩迎香穴:每天按揉鼻子两侧的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促进鼻腔血液循环;
- 提前适应气压:如果必须坐飞机,起飞降落前多做吞咽动作,提前让咽鼓管适应压力变化。
如果反复出现耳闷、听力下降,要检查有没有鼻息肉、腺样体肥大这些基础问题——这些病变会长期压迫咽鼓管。另外,过敏性鼻炎患者里约67%有咽鼓管通气异常,建议查过敏原,避免接触过敏物质。
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 耳鸣持续还伴有头晕、站不稳(可能影响平衡);
- 听力变化超过20分贝(比如之前能听清的声音突然变模糊);
- 耳痛加重,或者耳朵里流出分泌物(可能已经发炎)。
现在的诊疗技术很先进:用咽鼓管镜能直接看到管腔里的情况,结合声导抗测试评估中耳压力,就能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最新指南建议,如果症状持续超过2周还没好,要做多种检查(比如咽鼓管功能测试、过敏原筛查),避免变成慢性问题。
说到底,感冒引起的耳闷大多是咽鼓管“堵了”,只要及时处理、做好预防,大部分能慢慢缓解。如果症状持续加重,一定要早去医院,避免发展成中耳炎影响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