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臭味预警”可能是个误会
拔牙后嘴里有异味,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得干槽症了”?但临床数据显示,约35%的干槽症患者其实压根没明显臭味——这误会源于对干槽症的本质没搞懂:它的核心是牙槽窝里骨头的无菌性炎症,有没有臭味,更多看后来感染的细菌种类。
疼痛才是干槽症的“标准入场券”
干槽症最典型的信号,是拔牙伤口出现持续性剧痛,还会往耳朵、太阳穴那边“串着疼”(医生叫“三叉神经样痛”),而且通常在术后48-72小时准时“报到”。更有意思的是,疼得有多厉害和臭味重不重没啥关系——有人疼得整晚睡不着,嘴里却没味儿;有人臭味明显,反而没那么疼。
牙槽窝里的“细菌小战场”
去医院检查会发现,典型干槽症的牙槽窝像“灰白色的溃疡面”:原本红红的伤口变苍白了,血凝块碎得像豆腐渣。这其实是局部溶解血凝块的系统太活跃,把保护伤口的血凝块“拆”了。至于有没有臭味?全看伤口里“住”的是哪种细菌。
臭味的“细菌配方”
如果伤口里占主导的是产黑色素普雷沃菌这类厌氧菌,它们分解组织会放出硫化氢——就是臭鸡蛋的味儿;要是换成葡萄球菌、链球菌这类“不怎么臭”的细菌,可能只有点轻微的发酵味,像放久的面包那种。就像酸奶发酵和牛奶腐烂的区别,细菌不一样,味儿自然差很多。
这些情况才是“危险信号”
虽然臭味不是必发症状,但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赶紧复诊:
- 疼痛越来越重,吃止痛药都不管用;
- 张不开嘴,脸还肿起来;
- 发烧超过38℃;
- 牙槽窝空空的,甚至能看到里面的骨头。
要注意,糖尿病患者、抽烟的人、吃避孕药的女性,更容易出现“症状不典型”的情况,比如没臭味但疼得厉害,得更警惕。
怀疑干槽症?先这么应对
如果觉得不对劲,可以先做这几件事:
- 用温盐水轻轻冲伤口(别太用力);
- 别用含酒精的漱口水(会刺激伤口);
- 睡觉枕头垫高点(减少伤口肿胀);
- 吃温凉的流质食物(比如粥、汤,别烫着)。
但一定要记住:自己处理代替不了医生治疗!症状出现后尽早去口腔科,医生会清理伤口里的坏死组织,再放药物缓释材料帮伤口恢复。
预防比治疗更管用
其实干槽症是能防的:
- 拔牙前用0.12%的氯己定漱口;
- 拔牙后别使劲吐痰、舔伤口;
- 女性避开月经期拔牙;
- 抽烟的人至少术后24小时别抽(尼古丁会直接破坏血凝块)。
这些办法能让干槽症的发生率降低40%,比等发病了再治省心多了。
干槽症的“关键信号”从来不是臭味,而是钻心的疼。要是拔牙后出现持续剧痛、脸肿、发烧这些情况,别盯着“有没有臭味”纠结,赶紧找口腔科医生——早处理早好,越拖越遭罪。预防也别嫌麻烦,术前术后多注意点,比啥都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