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肿瘤术后五步护理法:科学降低感染加速恢复

健康科普 / 治疗与康复2025-09-10 10:21:05 - 阅读时长3分钟 - 1400字
梳理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五大核心护理环节,涵盖伤口管理、活动指导、引流监测、饮食调整及呼吸训练等关键要点,结合循证医学证据提供居家护理操作规范,帮助患者优化康复路径,预防术后并发症,包含多项可操作性强的实用护理技巧。
术后护理伤口管理饮食恢复引流管护理康复训练
腹膜后肿瘤术后五步护理法:科学降低感染加速恢复

术后恢复期是腹膜后肿瘤治疗的重要环节,科学的术后护理直接关系到手术效果和会不会出现并发症。有研究显示,规范的术后管理能让感染风险下降40%,住院时间缩短3-5天。下面从五个方面说说术后护理的核心要点:

伤口护理:守住“感染第一道关”

术后伤口要遵循无菌原则,建议用半暴露式的抗菌敷料(比如含银离子的)覆盖,每天观察有没有渗液。伤口正常愈合的话,边缘应该整齐,没有红肿、发热或疼痛;如果伤口局部发烫、流出脓样分泌物,或者很久没长好,要及时找医生取分泌物做检查。洗澡时建议用防水敷料保护伤口,水温控制在38-40℃左右,别用力摩擦伤口,避免刺激。

活动管理:循序渐进,别“急着动”

根据美国物理治疗协会的指南,术后活动要慢慢来:

  1. 早期(术后1-3天):每2小时做一次踝泵运动(来回活动脚踝,每次5分钟),配合每小时做5次深呼吸训练;
  2. 中期(术后4-7天):慢慢试着在床边坐15分钟,或者扶着助行器走50米左右;
  3. 恢复阶段(术后8-14天):可以做低强度运动(比如散步、打太极),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以内(比如30岁的话,心率别超过114次/分钟)。
    特别提醒:术后2周内别提超过5公斤的重物,也别做剧烈扭转身体的动作。

引流管:盯紧“管子里的信号”

引流管要做好记录和维护:

  • 看什么:记好每小时引流液的颜色(淡黄或淡红是正常)、样子(清亮没有絮状物)和量(每小时不超过50ml);
  • 怎么护:用“高举平台法”固定管子(贴皮肤时先抬起点,防止牵拉),引流袋要挂在比伤口低20cm以上的位置;每天换引流袋时,要用两个钳子夹住管子,防止液体倒流;
  • 要警惕:如果24小时引流液超过500ml,或者流出胆汁样的黄色液体、血样红色液体,立刻告诉医护人员。

营养支持:一步步“补回来”

术后饮食要按“5日进阶法”调整(参考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指南):

  1. 术后24小时内:先靠静脉输液,能少量多次喝5%葡萄糖水(每小时50ml左右);
  2. 术后48小时:试试清流质(米汤、藕粉水),每天总量不超过800ml;
  3. 术后72小时:过渡到半流质(稀粥、蛋羹),每天吃5-6顿;
  4. 术后第5天:加优质蛋白(蒸鱼、豆腐),每天蛋白质要吃够每公斤体重1.2g以上(比如50公斤的人,每天吃60g蛋白质)。
    另外,可以吃点含益生元的食物(比如香蕉、洋葱),帮着恢复肠道菌群。

呼吸训练:防肺部“偷懒”

做好呼吸训练能降低肺部并发症风险:

  • 腹式呼吸:仰卧在床上,双手放肚子上,吸气时肚子鼓起来(4秒),呼气时慢慢收肚子(6秒),每天3组,每组10次;
  • 有效咳嗽:用“三步法”:深吸气→屏气3秒→用力咳几声,把痰排出来;
  • 器械辅助:可以用激励式肺量计训练肺功能,每天4次,每次10分钟。
    有研究显示,系统的呼吸训练能让术后肺不张风险下降58%。

除了以上五点,每天还要记好这些情况:1. 体温(超过38.5℃且持续2小时要报告);2. 引流液总量(画折线图看变化);3. 肠胃恢复(第一次排气、排便的时间);4. 活动能力(每天能走多远、走得多快)。

术后康复需要医患一起配合,建议做个“康复进度板”,把每天的护理措施写清楚。一般来说,多数患者术后3-4周能恢复基本生活能力,但一定要循序渐进——要是出现伤口剧痛、引流液突然变多、发烧不退等异常,赶紧去医院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