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腋下正常体温通常在36-37℃之间,这个范围下身体能保持最佳生理状态。如果体温超过37℃,可能是身体在应对病原体入侵或免疫系统激活。按发热程度分,37-38℃为低热,38-39℃是中度发热,39-41℃为高热,41℃以上是超高热。比如38.3℃左右的体温,就像交通信号灯的黄灯,提示要启动家庭护理了。
发热主要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其中80%左右是感染引起的,比如病毒性感冒、细菌感染都很常见;非感染性的可能和免疫系统疾病、肿瘤或环境因素有关。其实发热是身体的防御机制,体温适度升高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但一定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家庭护理要遵守四个基本原则:
- 水分补充:体温每升高1℃,每天会额外流失约200ml水分,建议每小时喝100ml左右温水,也可以加电解质维持平衡。
- 物理降温:用32℃左右的温水擦浴,重点擦颈部、腋窝、腹股沟这些大血管多的部位,别用酒精或冰水刺激皮肤。
- 营养支持:选小米粥、蒸南瓜等易消化食物,蛋白质优先选豆腐、鸡蛋羹这类低脂好吸收的。
- 环境调控:房间温度保持22-25℃,湿度50%-60%,定时通风但避免穿堂风直吹。
用退烧药要注意:如果体温超过38.5℃或明显不适,可按说明书吃解热镇痛药。但要遵守三个原则——用药间隔至少4小时、一天最多吃4次、多喝水助代谢。儿童禁用阿司匹林,防止引发瑞氏综合征。
出现这些情况要立即就医:1. 持续高热超过24小时;2. 伴随意识障碍、抽搐;3. 呼吸频率>25次/分钟;4. 皮肤有瘀斑或皮疹;5. 婴幼儿眼窝或前囟凹陷;6. 慢性病患者体温超38℃。
常见认知误区要避开:1. “捂汗退烧”会阻碍散热、引发脱水;2. 体温高不代表病情更重;3. 输液不是退烧首选。
总的来说,发热是身体的防御手段之一,科学管理要兼顾缓解症状和排查病因。家庭护理的重点是监测体温、维持内环境稳定,同时准确识别危险信号,及时找专业医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