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聍栓塞是儿童常见的耳部问题,简单说就是耳道里的耵聍(也就是常说的耳屎)和灰尘、皮肤细胞混在一起结成块,堵住了耳道。了解它的形成原因、正确处理方法以及护理误区,能帮家长更好应对。
耵聍栓塞是怎么形成的
外耳道里有专门的耵聍腺,每天会分泌有抗菌作用的耵聍。这些分泌物和空气中的灰尘、耳道脱落的皮肤细胞混在一起,在耳道的温度湿度下慢慢结成块,就形成了耵聍栓塞。孩子的耳道比大人更弯,耵聍自己排出来的能力还没发育好,如果经常用棉签掏耳朵,反而容易把耵聍推得更深,所以孩子得耵聍栓塞的概率比大人高2.3倍。
医院里怎么规范处理
显微器械取出术
医生会用耳内镜直视耳道,用带保护装置的耵聍钩把耵聍分成小块取出来。操作时孩子要固定好头部,医生通过0°或30°耳内镜看清耳道结构,沿着耵聍和耳道壁之间的缝隙慢慢剥离开。这种方法一次取出完整耵聍块的成功率有89%,但要注意别伤到耳道皮肤。
温控冲洗法
用和体温差不多(37℃)的生理盐水,通过能控制压力的冲洗设备(压力在0.5-1.5kPa之间)冲耳道。操作时孩子侧躺着,医生一只手牵拉耳廓露出耳道,另一只手用脉冲模式冲洗。这种方法清理松散耵聍的效率能到92%,但如果有鼓膜穿孔就不能用。
药物软化加清理
如果耵聍很硬,医生会先开软化滴耳液,用几天让耵聍变软——碱性溶液能破坏耵聍里的角蛋白结构,让它膨胀软化。之后再用冲洗或吸引的方法清理,能让取耵聍的难度降低40%。
家庭护理别踩这些雷
- 别用棉签掏耳朵:78%的家长都会用棉签给孩子掏耳朵,但研究发现,棉签反而容易把耵聍推到耳道更深的地方,形成新的栓塞。
- 别用热水乱冲:不用控制温度的水冲耳朵,容易烫伤鼓膜,不当冲洗导致鼓膜穿孔的占6.7%。
- 别用金属工具挖耳朵: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用挖耳勺之类的工具,划伤耳道皮肤的概率高达34%。
怎么预防最科学
- 定期检查:学龄前孩子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耳道内镜检查,早发现耵聍堆积的情况。
- 洗澡时保护耳朵:用专用的耳道防水栓防止水进耳朵,减少感染的可能。
- 注意症状:如果孩子有一侧耳朵听力下降、耳朵闷胀,或者不明原因哭闹,要在48小时内去医院。
特殊情况怎么处理
- 先控制炎症:如果同时有急性外耳道炎,要先局部用消炎滴耳液控制炎症。
- 过敏体质要注意:如果对局部麻醉药过敏,医生会用表面麻醉加口服抗过敏药做术前准备。
- 个性化治疗:医生会根据孩子耳道的发育情况选合适的器械,小婴儿优先用冲洗法。
术后要按医生要求用保湿的耳道喷雾,维持耳道的微生态平衡。临床随访发现,规范治疗加科学护理,耵聍栓塞复发率能降到12%以下。
总之,耵聍栓塞是孩子常见的小问题,只要家长掌握正确的处理和预防方法,及时带孩子找医生规范治疗,就能减少不适、避免并发症,让孩子的耳朵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