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又痒又出血是不少人遇到过的情况,而中耳炎作为耳鼻喉科很常见的问题,常是背后的“元凶”。
为什么中耳炎会导致耳痒、出血?
中耳是耳朵内部的空腔结构,当细菌或病毒等微生物侵袭中耳时,局部黏膜会发生炎症反应。炎症会刺激耳道内的神经末梢,引发持续性的瘙痒感;如果忍不住过度搔抓,很容易抓破皮肤里的毛细血管,导致出血。另外,中耳和鼻腔之间有一条“通道”叫咽鼓管——当上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咽炎)时,病原体可能顺着这条通道进入中耳,引发黏膜肿胀、血管扩张,部分人会出现耳道渗血的情况。要是炎症持续不消退,还可能累及鼓膜,增加穿孔的风险,需要特别重视。
怎么知道是不是中耳炎?
耳镜检查是诊断中耳炎的关键手段。医生通过专业设备能直接观察鼓膜状态:健康的鼓膜呈半透明状,炎症发作时会出现充血、增厚等特征。再结合耳痛、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就能综合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小朋友不会用语言表达不适,往往会表现为反复抓耳、哭闹不安,或是对声音反应迟钝,家长要多留意这些异常信号。
中耳炎该怎么治?
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阶段调整:
- 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生素,且要完成整个疗程,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多数轻症患者规范治疗3天左右症状可缓解。
- 局部用药管理:要根据鼓膜是否完整选择药物——鼓膜未穿孔时可使用抗生素滴耳液;若鼓膜穿孔,需改用温和制剂,减少对内耳的刺激。
- 调整耳道环境:炎症消退期要保持耳道干燥,避免进水;也可配合使用保湿产品,帮助受损黏膜修复。
居家护理要注意什么?
居家护理需做好这几点:
- 禁止用棉签、挖耳勺等工具掏耳,以免加重黏膜损伤;
- 局部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每次控制在15分钟左右;
- 饮食宜清淡,多吃富含锌元素的食物(如瘦肉、坚果等);
- 睡眠时将患侧头部适当抬高,利于炎症物质引流。
这些情况得赶紧就医!
出现以下症状时,需立即前往医院:
- 耳痛突然加剧或反复发作;
- 听力明显下降并伴随眩晕;
- 耳道持续流脓或出血量增加;
- 儿童患者出现持续高热或精神萎靡。
平时怎么预防中耳炎?
预防中耳炎可以从这些细节入手:
- 上呼吸道感染期间,避免用力擤鼻涕;
- 游泳、洗头时佩戴耳塞等防护用品,防止水进入耳道;
- 按时接种流感疫苗,减少上呼吸道感染风险;
- 定期进行耳鼻喉专科检查,早发现潜在问题。
耳朵健康需要日常维护,若耳道不适持续超过48小时,建议尽早就诊。通过科学认识中耳炎的特征,采取规范的防治措施,能有效降低疾病带来的风险,保护好我们的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