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耳朵里总流出淡黄色液体,听外界声音像隔了层雾似的模糊遥远,这些异常信号可能提示——分泌性中耳炎。作为一种中耳的非化脓性炎症,它在儿童中的检出率达18.7%,成年人里也有6.3%,不少人都可能碰到。早了解它的特征,才能及时干预,避免影响听力。
五大症状,帮你快速识别
- 耳朵流“异常分泌物”
 耳朵里反复出现“油性”分泌物?其实那是中耳黏膜渗出来的液体。有研究显示,72%的患者会把它当成普通耳屎,所以平时清洁耳朵时要多留意——如果分泌物是淡黄色、黏糊糊的,可别当成“耳屎多”就忽视。
- 听力慢慢“变差”
 这种听力下降属于“传导性”(声音传入耳朵的通路出了问题):孩子可能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不清老师讲话),成年人则在多人聊天时总“跟不上节奏”,得让别人重复。要是单侧耳朵突然听不见了,一定要赶紧就医,排除突发性耳聋等急症。
- 安静时总有“耳鸣”
 独处或晚上睡觉前,耳朵里像有嗡嗡声、蝉鸣声,越安静越明显,甚至影响睡眠。临床研究证实,这种耳鸣和中耳压力不平衡直接相关。
- 耳闷、自己说话声音“变大”
 总觉得耳朵像塞了团棉花,闷得慌,但吞咽或打哈欠时能稍微缓解;还有人会觉得自己说话的声音特别响(医学上叫“自听增强”)。这两个症状加起来,大多是连接耳朵和鼻子的“咽鼓管”不通气导致的。
- 耳朵时不时“钝痛”
 疼痛是间歇性的,像隐隐的闷痛,孩子可能因为不舒服而烦躁、抓耳朵。要注意:疼痛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没关系,就算疼得轻,也不能掉以轻心。
为啥会得这个病?核心是“中耳积水+压力失衡”
分泌性中耳炎的根本问题,是中耳里积了液体,导致压力不平衡。咱们耳朵和鼻子之间有根“小管子”叫咽鼓管,它的作用是给中耳“通气”。如果咽鼓管因为感染(比如感冒)、过敏(比如鼻炎)或天生结构异常不通气了,中耳腔就会变成“负压”——相当于把中耳黏膜“吸”出液体,慢慢积累起来。研究还发现,孩子腺样体肥大(鼻子后面的淋巴组织肿大),也是常见诱因之一。
在家能自检吗?什么时候该去医院?
居家简单自检法
- 捏鼻鼓气:捏紧鼻子、闭住嘴轻轻鼓气,若耳朵有“胀胀的”感觉,说明咽鼓管通气还可以;没感觉可能不通。
- 听声音测侧别:用音叉(或手机放纯音)放在额头中间,听听两边耳朵有没有一边声音大、一边小(韦伯试验),能粗略判断哪侧听力差。
- 声导抗检测:有条件的话,去社区医院做个声导抗,能查鼓膜的活动度,看中耳里有没有积液。
这些情况必须就医
- 症状超过3天没好转:比如耳闷、流分泌物持续3天以上,赶紧去耳鼻喉科门诊。
- 突然听力骤降:一觉醒来单侧耳朵几乎听不见了,立刻挂急诊排除突发性耳聋。
- 孩子出现症状:要做听力筛查和腺样体评估(孩子表达不清,容易漏诊)。
- 反复发作:一年内犯好几次,得查免疫功能和过敏原,看是不是过敏或免疫力低导致的。
怎么治?平时怎么防?
治疗分“阶梯”,听医生的
根据最新指南,治疗是循序渐进的:  
- 观察等待:儿童第一次发作,建议先观察3个月(部分轻度患者能自行恢复);
- 药物干预:医生可能会用鼻用激素联合黏液促排剂(帮着通咽鼓管、排积液);
- 手术治疗:要是积液老消不下去(难治性病例),可能得做鼓膜置管术——在鼓膜上放个小管子,把积液引出来。
日常预防,做好3点
- 照顾好鼻子:定期用生理盐水冲鼻子,保持鼻腔通畅,减少咽鼓管堵塞风险。
- 调整睡姿:建议用45°斜坡姿势睡(比如枕头稍垫高点),有助于积液引流。
- 少吃“生痰”食物:减少乳制品(牛奶、奶酪)摄入,能降低黏液分泌,减少中耳积液可能。
耳朵健康需要持续关注,要是出现持续性耳闷、听力变化或异常分泌物,一定要及时找专业医生评估。学会识别症状、知道什么时候该就医,能帮我们更早保护听力。最后要强调:所有治疗都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别自己瞎掏耳朵、乱处理,不然可能越弄越严重。
耳部是脆弱的,早识别、早干预,才能守住听力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