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门诊常遇到患者说“耳朵流水,听声音也不清楚”,这种情况大概率是中耳炎在作怪。中耳是声音传导的关键部位,一旦发炎,直接影响听力,得重视起来。
中耳炎是怎么来的
中耳腔通过一根叫咽鼓管的管子,和鼻子后面的鼻咽部连在一起——这根管子是防止病菌入侵中耳的第一道防线。要是感冒、鼻炎或者过敏让咽鼓管堵了,细菌或病毒就可能顺着管子钻进中耳;另外,游泳时脏水进了耳朵、掏耳朵太用力把外耳道弄破,也可能引发感染。发炎后,中耳黏膜会分泌很多液体,越积越多把鼓膜压破,就会出现耳朵流脓的情况。
怎么识别中耳炎的症状
根据发病时间长短,中耳炎分为急性和慢性,表现各有特点:
急性中耳炎的警示信号:
- 突然耳朵疼:70%的患者会觉得耳朵胀胀的剧烈疼痛,吞咽时更明显;
- 听声音模糊:像隔着层东西,按一下耳屏会暂时好点;
- 耳朵流水的变化:一开始流清水样液体,48小时内变成脓状;
- 全身症状:大概一半患者会有点低烧(38℃以下),孩子的症状更明显,比如哭闹、抓耳朵。
慢性中耳炎的典型表现:
- 一直流脓:分泌物是脓状或干酪样的,还有特殊怪味;
- 听力时好时坏:听力下降的程度跟鼓膜穿孔的大小有关;
- 可能引发并发症:长期不好的话,可能会导致面瘫、耳朵里面的迷路瘘管等严重问题。
怎么确诊和治疗
确诊中耳炎需要结合几项检查:
- 耳内镜检查:能直接看到鼓膜红不红、有没有积液或者穿孔;
- 纯音测听:测出听力下降的程度(25-60dB属于传导性听力损失);
- 微生物检查:慢性患者要做分泌物培养,看看是什么病菌,对什么药敏感。
治疗得按情况来:
- 急性期:需要口服抗生素,配合局部用药;
- 慢性期:定期清理耳道,必要时做鼓膜修补手术;
- 辅助治疗:咽鼓管吹张术能帮助改善中耳通气。
还有些注意事项要记牢:
- 药得严格按医生的要求用,别自己停药,不然容易产生耐药性;
- 鼓膜穿孔的患者别用粉状药物,会堵塞咽鼓管;
- 孩子得密切随访,防止影响语言发育。
日常怎么防护?这些误区要避开
预防中耳炎要从日常做起:
- 擤鼻子的正确方法:单侧交替擤,别两边一起用力;
- 游泳时做好防护:戴硅胶耳塞,避免脏水进耳道;
- 孩子的保健:有腺样体肥大要及时治疗,改善咽鼓管通气。
还有几个常见误区得警惕:
- 别觉得“耳朵流脓自己会好”:拖延会导致鼓膜穿孔长期不愈;
- 别用棉签乱掏耳朵:可能加重鼓膜损伤;
- 别只关注症状缓解:要按疗程系统治疗,不然容易复发。
预防复发和随访很重要
想要降低中耳炎复发风险,得做好这些:
- 定期查听力:建议每年做一次纯音测听;
- 鼻腔护理:过敏季节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 孩子的定期检查:6岁以下儿童每半年做一次耳科检查;
- 康复期随访:治疗后3个月要复查耳内镜和听力学指标,看看恢复情况。
总之,中耳炎看似常见,但直接影响听力健康,早识别、早规范治疗,加上日常的防护和定期随访,才能有效保护耳朵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