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出现异常,往往是身体在发健康警报。中耳炎是很常见的耳部问题,常跟着感冒来,或者被气压变化诱发。学会识别不同类型中耳炎的早期信号,能帮我们及时应对。
急性中耳炎:感冒后的"耳朵暴动"
感冒病毒会顺着咽鼓管钻进中耳,引发急性炎症。典型表现有剧烈耳痛(像刀割或者跳着疼)、听不清声音(感觉耳朵蒙了层东西),还有耳道流黄黏液。小宝宝可能会老抓耳朵、哭闹不止、睡不好,或者对声音没反应。这种炎症发展很快,症状可能24小时内就到最严重,尤其要注意6个月到3岁孩子的异常。
分泌性中耳炎:沉默的"听力窃贼"
这种中耳炎症状很隐蔽,常出现在鼻塞、腺样体肥大或者老得上呼吸道感染的人身上。主要感觉耳朵闷胀(像塞了东西)、自己说话声音特别响。孩子可能会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看电视总把声音开很大。因为症状不明显,很多人是体检时发现鼓膜里有积液,长期鼻塞的人最好定期查听力。
航空性中耳炎:高空飞行的"耳压陷阱"
飞机降落时气压突然变化,可能会让耳朵闷胀、暂时听不清。咽鼓管功能不好的人(比如正在感冒的)风险更高。预防的话,飞行时多吞咽,大人可以嚼口香糖,孩子含颗糖。如果耳压不舒服超过2小时还没好,要小心是气压损伤引起的中耳炎。
自查指南:耳朵发出这些信号要警惕
- 看疼痛类型:急性中耳炎是刀割样的锐痛,分泌性的是闷胀感,航空性的一般跟着气压变化出现。
- 听听力变化:要分清两种听力下降——传导性的是自己说话声音变响,神经性的是外界声音变轻。
- 看伴随症状:有没有发烧、头晕、耳鸣这些情况,能帮着判断是哪种炎症。
- 记持续时间:写下症状出现的次数和多久能好,突然出现的症状要先查是不是急性炎症。
就医时机把控
如果耳朵不舒服超过48小时没好,或者有下面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 耳痛越来越重,影响睡觉;
- 听力下降,没法正常聊天;
- 耳道流液体;
- 一直头晕或者脸麻;
- 孩子说话晚或者语言发育慢。
防护锦囊:筑起耳朵防御工事
- 感冒时注意:鼻塞厉害的时候别使劲擤鼻涕,要单侧轻轻擤。
- 孩子的耳护理:喂奶姿势要对,别让孩子躺着喝奶瓶,容易呛到。
- 飞行护耳:尽量选人少的时候坐飞机,飞之前用生理海盐水喷鼻子。
- 环境打理:家里湿度保持40%-60%,定期洗空调滤网。
- 练咽鼓管:每天做吞咽练习(张嘴深呼吸再咽下去)和打哈欠。
耳朵的异常信号就像健康预警器,及时识别能有效防听力损伤。记住“三早”:早识别、早检查、早干预。如果耳朵一直不舒服,千万别自己随便用药,要去耳鼻咽喉科做耳镜和听力测试。专业医生能读懂耳朵的“信号”,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