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就像听觉系统“突然罢工”,常伴随耳鸣、头晕,是常见的耳科急症。现代医学发现,它的发生主要和4种病理机制有关。
突发性耳聋的4大诱因:耳朵“罢工”的常见原因
内耳的“供血生命线”堵了——给内耳输送氧气和营养的耳蜗动脉,是直径仅0.3毫米的“终末血管”,一旦供血不畅,内耳里负责感知声音的毛细胞会因缺氧失去功能。比如有睡眠呼吸暂停的人,晚上频繁缺氧,得突发性耳聋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很多。
病毒“攻破”内耳屏障——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等能穿过保护内耳的“血-迷路屏障”,直接伤害听神经。研究发现,病毒数量越多,听力损伤越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患者会同时出现头晕——病毒连负责平衡的前庭神经也伤到了。约12%的患者发病前两周,刚得过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
免疫系统“认错人”——6%-9%的患者是因为免疫系统“出错”,把内耳的正常组织当成“异物”攻击。这类患者常同时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疾病,临床观察显示,用激素治疗的有效率可达78%。
气压骤变“撑破”内耳——坐飞机、潜水时,外界气压突然升高或降低,可能会把内耳里的“迷路膜”撑破。85%的这类患者,发病前48小时内都经历过气压骤变,比如刚坐过飞机、潜过水。
治疗要抓“黄金72小时”:3个核心原则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关键是“早”:① 症状出现后72小时内就诊,恢复率比晚就诊的人高很多;② 联合治疗比单一用药好,初期会用类固醇(激素)加扩张血管的药物,配合止晕药控制头晕;③ 高压氧治疗要在基础药物治疗之后用,如果3天没效果,再加高压氧。
现在还有精准治疗的方法:通过耳蜗电图能分清是“内耳积水型”还是“神经损伤型”耳聋——内耳积水的患者要少吃盐(减少积水),神经损伤的要补充神经营养;基因检测还能筛查出容易得突发性耳聋的人,提前做好防护。
预防做好这几点:降低风险的“实用指南”
高风险人群(比如有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高尿酸的人)要建立“三监测两干预”体系:定期查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睡眠呼吸质量,要是有高血压前期或高尿酸血症,早干预。
日常防护记住“3P原则”:Protect(保护耳朵——别长时间戴耳机听高分贝音乐,避免去KTV、工地等噪音大的地方)、Prevent(预防呼吸道感染——感冒时别用力擤鼻涕,避免病毒扩散到内耳)、Pause(每工作1小时,揉一揉耳屏、耳周,放松耳部肌肉)。
特殊职业比如航空、潜水从业者,要提前练前庭功能(比如做转头、低头的平衡训练),适应气压变化;普通人坐飞机时,嚼口香糖能打开咽鼓管(连接中耳和咽喉的管道),防止气压伤。
突发性耳聋虽然来得突然,但只要抓住“黄金72小时”治疗,很多人能恢复听力。平时做好预防——防噪音、防感冒、注意气压变化,能大大降低发病风险。如果突然出现听力下降、耳鸣或头晕,一定要赶紧去医院,别耽误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