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中间的耳骨,学名叫耳廓软骨,它看着硬实则有弹性,主要作用是支撑耳廓的形状。要是这个地方出现红肿、发热、疼痛,大多是局部有炎症了。要注意的是,不光耳骨自己会出问题,旁边组织的炎症扩散也可能导致这里疼。
耳骨肿痛的三大常见原因
1. 耳软骨炎:软骨的“防御战”
耳软骨是耳廓的主要支架,特别的是它没法自我修复。如果遇到外伤(比如打耳洞没做好)、冻伤,或者长期戴太重的耳饰磨到它,保护屏障就会破,细菌就容易钻进去。刚开始可能只是按压的时候疼,慢慢炎症加重,会出现耳廓变形、碰一下就更疼的情况。
2. 外耳道炎:耳道“防御崩溃”
急性外耳道炎(俗称“游泳者耳”)是典型情况,耳道皮肤长时间潮湿会破坏保护功能。用挖耳勺之类的工具乱挖,还会弄出小伤口,让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这些常见细菌钻进去。等炎症蔓延到耳骨旁边,就会牵扯着疼,嚼东西或者碰耳廓的时候更明显。
3. 中耳炎:隐蔽的“炎症传导”
中耳腔通过咽鼓管和鼻子后面的鼻咽部连在一起,感冒或者上呼吸道感染时,这个“通道”会变成细菌的“高速路”。要是炎症冲破中耳范围,可能引发耳周蜂窝织炎,表现为耳骨周围肿得一片,还会有耳朵闷、听力下降的情况。
什么时候需要赶紧去医院?
如果耳骨区域疼了超过24小时,尤其是有下面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 肿胀范围扩大,耳廓形状变了;
- 发烧超过38℃,或者局部皮肤破了流脓;
- 听力明显下降,或者耳鸣更厉害了;
- 孩子烦躁不安,老抓患耳。
医生一般会用耳内镜看耳朵内部、查血常规,还有摸耳朵检查。耳软骨炎要和痛风引起的耳廓结节区分开,外耳道炎得排除真菌感染,中耳炎要检查鼓膜有没有问题。
科学应对的三个办法
1. 药物使用听医生的
- 局部治疗:急性期可以用含抗菌成分的滴耳液,但得先让医生评估鼓膜有没有破;
- 全身用药:中重度感染时,按医嘱用广谱抗菌药;
- 对症处理:必要时用缓解肿胀的药,一定要听医生指导。
2. 家里护理要点
- 保持干燥:洗澡时用防水耳塞,避免水进耳道;
- 缓解疼痛:急性期可以局部冷敷,但别让冰袋直接贴皮肤;
- 习惯调整:暂时别戴耳饰,别反复碰患处。
3. 预防复发关键
- 游泳后用专用耳道干燥剂;
- 定期找专业医生清洁耳道(建议每年1次);
- 增强免疫力,减少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
这些人要特别注意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的人,还有小宝宝出现耳痛时,要特别警惕感染扩散。这类人的炎症进展比普通人快,可能会发烧、局部化脓,建议一有症状就就诊。
别踩这些误区
- “挖耳解压”别做:频繁用棉签等工具挖耳朵,反而会破坏耳道自洁能力;
- 别乱热敷:化脓性炎症期热敷会加速感染扩散;
- 别自己乱用药:含激素的药膏可能加重真菌感染。
耳骨肿痛看起来是局部小问题,实则可能牵涉复杂的病理机制。正确认识疾病特征,及时就医,配合规范治疗,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日常保持耳部健康习惯,定期做耳科检查,才是远离耳疾的根本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