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上方胰腺的健康密码,你要懂

健康科普 / 治疗与康复2025-10-26 12:38:19 - 阅读时长5分钟 - 2084字
解析胰腺解剖位置与生理功能,系统阐述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防治要点,结合循证医学证据提供科学健康管理方案,提升公众对胰腺疾病的认知水平。
急性胰腺炎胰腺解剖胰腺功能腹痛特征胆石症高脂血症禁食治疗生长抑素抗生素治疗液体复苏
肚脐上方胰腺的健康密码,你要懂

胰腺是咱们身体里“低调但关键”的器官,既管消化又调控血糖,一旦闹起“炎症”(比如急性胰腺炎),疼起来能让人直不起腰。今天就跟大家说清胰腺的功能、急性胰腺炎的来头、怎么早发现,还有最该重视的——怎么防。

胰腺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胰腺长在肚脐上方约15厘米处,形状像条“长舌头”,横趴在第1-2腰椎前面,分成头、颈、体、尾四部分。它是人体少有的“消化+内分泌”双功能器官:

  • 消化帮手:靠胰管系统分泌胰液(每天1500-2000毫升),里面的碳酸氢盐能中和胃酸,各种酶(比如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帮着分解吃进去的碳水、蛋白质和脂肪;
  • 血糖管家:靠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降血糖)和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俩“兄弟”配合把血糖稳稳维持在正常范围。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

胰腺最怕“自己消化自己”——如果胰管堵了或胰液排不出去,原本该去肠道的胰酶会在胰腺里“乱激活”,直接分解胰腺自身的组织,这就是急性胰腺炎的核心原因。常见诱因有这几个:

  • 胆结石最常见:60%-70%的急性胰腺炎和胆道疾病有关,尤其是0.5-1厘米的小结石,最容易卡在胆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壶腹部),堵得胰液流不出去;
  • 血脂太高也危险:甘油三酯超过11.3mmol/L时,代谢产物会损伤胰腺的微血管,引发炎症;
  • 喝酒是“慢性杀手”:长期大量喝酒会让胰管内壁变“粗糙”,慢慢形成钙化点或结石,把胰管堵得越来越窄;
  • 其他诱因:腹部外伤、做内镜操作(比如胃镜下取异物)、某些药物反应,或是天生胰腺结构有问题(遗传因素)。

临床特征与诊断要点

急性胰腺炎的“报警信号”很鲜明,认准这几点别拖延:

  • 疼得“钻心”:突然发作的上腹部剧痛,像被刀割一样持续疼,70%以上的人疼痛会往背部放射,感觉像腰上勒了根紧带子;
  • 吐了也不缓解:常伴随恶心、呕吐,但吐完疼得更厉害——这是和普通胃痛最不一样的地方;
  • 肚子有“异常”:医生摸肚子时,会发现上腹部压痛、肚子胀,肠鸣音(肚子里的咕噜声)变得很弱;
  • 检查能“实锤”:抽血查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要是超过正常上限3倍,基本就能确诊;做腹部超声、CT或MRI,能看到胰腺肿了、周围有渗出液这些典型表现。

现代治疗策略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讲究“分阶段应对”,不同时期重点不同:

  1. 急性反应期(发病头72小时):绝对不能吃任何东西(禁食),要靠输液补充液体(维持血压和循环),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减少胰液分泌,必要时插胃管引流(胃肠减压)——让胰腺彻底“歇口气”;
  2. 全身反应期(发病3-7天):根据CT结果用抗生素防感染,重症患者(比如出现休克、呼吸困难)要进ICU,密切盯着心、肺、肾等器官的功能;
  3. 残余感染期(2-4周后):处理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这些局部问题,必要时做内镜或手术清理坏死组织,避免感染扩散。

如果是胆结石引起的胰腺炎(胆源性胰腺炎),发病72小时内做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能大大降低并发症风险。另外,早期用羟乙基淀粉输液时,要注意查肾功能,避免伤肾。

预防与健康管理

急性胰腺炎“防大于治”,做好这几点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 吃对饭:选地中海饮食(多吃蔬果、全谷物、鱼类,少吃红肉和油炸食品),每天吃25-30克膳食纤维(比如1碗燕麦粥+1根香蕉+1把芹菜),少碰精制糖(奶茶、蛋糕、可乐里的添加糖);
  • 控血脂:定期查血脂,甘油三酯要控制在1.7mmol/L以下(正常范围),超标了就少吃肥肉、动物内脏,必要时找医生调脂;
  • 彻底戒酒:酒精是胰腺的“天敌”,哪怕少量喝,长期下来也会损伤胰管,彻底戒了才能避免慢性炎症;
  • 动起来:每周做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次30分钟——既能控体重,又能改善代谢。

高危人群要“重点盯”

  1. 40岁以上的人,每年查一次胰腺弹性蛋白酶(反映胰腺功能);
  2. 胆囊息肉超过1厘米的,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声,警惕息肉变大堵胰管;
  3. 糖尿病患者每半年查一次胰腺功能,高血糖会慢慢“腐蚀”胰腺;
  4. BMI超过28的肥胖者要减肥,3-6个月减5%-10%的体重(比如70公斤的人减3.5-7公斤),能明显降低胰腺炎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 孕妇:怀孕后甘油三酯可能升到5.2mmol/L,要多监测;孕晚期别吃太油腻(每天脂肪不超过60克,大概1两油+少量坚果),要是出现上腹痛,立刻去医院排除胰腺炎;
  •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反映3个月平均血糖)保持在7%以内,每半年查一次胰腺分泌功能;
  • 肥胖者:BMI每涨1个点,胰腺炎风险上升12%;腰围超过90厘米的,要查代谢综合征(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做了减重手术的人,定期查营养指标(比如蛋白质、维生素),避免营养不良。

胰腺虽然藏在肚子深处,但它的“健康信号”从不含糊——比如突然的上腹痛、吐了还疼,一定要第一时间去医院。了解它的“脾气”,做好预防,才能让这个“双料器官”好好为我们服务。毕竟,胰腺健康了,消化和血糖才会稳。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