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痉挛是生活中很常见的腹部不适,很多人都经历过肚子中央突然“绞着疼”的情况,一阵一阵的,疼的时候甚至想蜷起身子——其实这大多是肠道里的平滑肌“闹脾气”了:正常情况下,肠道肌肉会有节奏地慢慢蠕动,把食物和残渣往下推,可一旦收缩没了规律,就会像肌肉“抽筋”一样引发疼痛。
典型症状与为什么会疼?
肠痉挛最核心的表现就是腹部中央阵发性绞痛,疼的时候可能伴随肚子发紧,缓解时又像没事人一样。这背后的原因和肠道的“神经信号紊乱”有关:肠道有一套自己的“神经系统”,负责指挥肌肉运动,要是其中传递信号的物质(比如“5-羟色胺”)太活跃,就会让肌肉突然“用力收缩”,导致痉挛性疼痛。
哪些情况会诱发肠痉挛?
- 饮食刺激:喝冰饮、吃辛辣食物、暴饮暴食或吃太油腻(比如肥肉、油炸食品),都可能让肠道“动得太快”。比如吃太多高脂食物,肠道会“加急”蠕动,容易引发痉挛。
- 气体“撑”的:吃饭太快吞了空气、喝碳酸饮料,或是吃了豆类、洋葱等易产气食物,肠道会被气体“撑”得膨胀,刺激里面的“压力感受器”,直接传信号给大脑“我疼”。
- 久坐不动:天天坐着不活动,肠道“动力不足”,就像路上堵车,内容物推不动、堆在里面,容易诱发痉挛。
- 肚子受凉:穿露脐装、吹冷风或吃冰的,会让腹部血管收缩,肠道肌肉“缺氧”,应激反应下就会“乱收缩”。
- 情绪影响:焦虑、生气、压力大时,大脑会通过“脑肠轴”(大脑和肠道的“通信线”)影响肠道菌群平衡,让肠道变得更“敏感”,一点刺激就容易疼。
在家突然疼,先试试这几招
- 揉肚子:用手掌根顺着肚脐顺时针打圈揉,力度以“有点微酸但能忍受”为宜。建议饭后1小时做,每次揉10-15分钟,能帮肠道“顺一顺”蠕动,缓解痉挛。
- 热敷:用40℃左右的热毛巾或暖水袋(包一层布,别直接贴皮肤)敷肚子,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让痉挛的肌肉放松下来。注意别烫着,敷15分钟歇会儿再敷。
- 深呼吸:试试“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慢慢鼓起来,呼气时再慢慢缩回去,重复5-10分钟。这能让紧张的神经放松,缩短疼痛时间。
吃药要注意什么?
有些药物能辅助缓解症状:比如针对胀气的药能分解肠道气泡,减轻胀感;还有些能放松肠道肌肉的药,但可能会有口干的副作用。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用这类药要特别小心,一定要先问医生,别自己买着吃。
这些情况必须马上看医生!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别硬扛,赶紧去医院:
- 疼痛持续2小时以上没缓解;
- 伴随发烧;
- 拉的便便颜色异常(比如黑色、红色、灰白色);
- 呕吐物带血或像咖啡渣;
- 按肚子时疼痛加重;
- 老年人第一次出现这种绞痛。
怎么不让肠痉挛再发作?
- 记“饮食日记”:把每天吃的食物和有没有疼记下来,找出自己的“敏感食物”(比如有些人喝牛奶就疼,有些人吃冰的就犯),以后尽量避开。
- 慢慢动起来:每天抽10-20分钟散步、打太极,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帮肠道“恢复动力”,别天天坐着不动。
- 护好肚子:别穿露脐装,冬天戴个护腰,夏天别对着空调吹肚子,保持腹部温度稳定。
- 规律排便:每天固定时间(比如早饭后)去厕所,哪怕没便意也蹲几分钟,培养肠道的“排便反射”,别憋着。
- 学会放松:压力大时试试冥想、听轻音乐或找朋友聊天,别让坏情绪“传给”肠道——情绪稳了,肠道也会更“稳”。
肠痉挛其实是肠道的“小情绪”,大多能通过调整生活习惯缓解,但如果出现危险信号一定要重视。平时注意“吃对、动对、情绪好”,就能让肠道少“闹脾气”,远离“绞着疼”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