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便血这些看似常见的肠道症状,说不定藏着大问题——结直肠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早期表现和很多良性肠道病特别像,不少人因此耽误了看病的最佳时机。今天就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帮大家理清楚怎么区分这些情况,还有该注意的信号和预防方法。
一、需要鉴别的5类肠道疾病
1. 溃疡性结肠炎
这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和左半结肠癌的表现很像,都会出现黏液脓血便、排便习惯改变、肚子隐隐作痛。长期发炎会增加癌变几率,所以得病超过8年的人,最好定期做结肠镜检查。
2. 阑尾炎
肠道回盲部的肿瘤可能会像阑尾炎那样,出现右下腹痛。如果肚子上的包块用了抗生素没好转,还莫名其妙瘦了,得警惕是不是肿瘤。
3. 痔疮
便血的样子是关键——痔疮出血一般是鲜红色的血滴,结直肠癌的血常是暗红色,还混着黏液。尤其要注意年龄,40岁以上的人要是便血,得仔细查是不是有器质性问题。
4. 肠易激综合征
这种功能性肠病和早期肿瘤,都可能让排便规律乱掉。但肿瘤的症状会慢慢加重,还会一直瘦、贫血,普通对症药也不管用。
5. 肠结核
肠结核和结直肠癌都可能腹痛、排便不正常,但肠结核有个特点——会有低热、晚上出汗这些结核中毒症状,能通过免疫检查和拍片区分开。
二、值得关注的10项临床信号
- 排便习惯变了:要是腹泻和便秘交替来,或者总觉得拉不干净,持续超过两周,可能是肠腔被压到或变窄了。
- 血便不一样了:要是便血是暗红色,还混着越来越多黏液,得小心是肿瘤血管破了导致的慢性出血。
- 莫名其妙瘦了:半年内没刻意减肥却瘦了超过10%,可能是肿瘤消耗身体营养造成的。
- 肚子痛加重了:一开始是隐隐作痛,后来可能变成一阵阵绞痛,甚至出现肠梗阻的表现。
- 贫血了:长期慢慢出血会引起缺铁性贫血,比如没力气、脸色发白。
- 家里有人得肿瘤:如果直系亲属里有2个以上得肿瘤的,或者有家族性肠息肉病史,风险会更高。
- 年纪大了:年纪越大,得结直肠癌的几率越高,50岁以上的人最好定期做筛查。
- 有肠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直径超过2厘米或数量超过3个,癌变可能性会明显增加。
- 肠道菌群乱了:研究发现,像具核梭杆菌这类细菌大量繁殖,和肿瘤发生有关系。
- 代谢有问题:有肥胖、糖尿病这些代谢问题的人风险更高,腰臀比越大,风险越大。
三、循证预防的6大策略
1. 调整饮食:每天吃够25克以上膳食纤维,多吃十字花科蔬菜(比如西兰花、白菜);红肉每周不超过500克(约1斤)。
2. 多运动: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能降低风险;每坐1小时,最好起来动5分钟。
3. 控制体重:保持BMI在18.5-24之间,男的腰围别超90厘米,女的别超85厘米。
4. 定期筛查:50岁以上的人每5年做一次结肠镜,高风险人群缩短到2-3年一次;粪便潜血试验可以初步筛查。
5. 合理用药物:阿司匹林可能有预防作用,但得先让医生评估;补点钙能减少腺瘤复发几率。
6. 调节情绪:长期压力大可能影响肿瘤发生,试试正念冥想之类的方法减压。
最后要提醒大家:如果肠道症状持续超过2周,还伴有乏力、消瘦这些全身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结直肠癌早诊断太重要了——早期局限性病变的5年生存率能到90%,但要是转移了,生存率会大幅下降。定期筛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才是预防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