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突发别慌!家庭护理三招控制病情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10-25 16:18:05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60字
急性肠胃炎的发病机制与防御策略,涵盖补液技巧、饮食调整、用药规范及就医指征等核心内容,帮助公众建立科学应对体系,避免不当处置引发并发症。
急性肠胃炎腹泻呕吐补液盐抗生素止泻药饮食管理腹部保暖病毒性肠炎细菌感染益生菌胃肠动力药电解质紊乱胃肠黏膜就医指征
急性肠胃炎突发别慌!家庭护理三招控制病情

急性肠胃炎是很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突然发作的又拉又吐、肚子痛特别影响日常,学会科学应对能帮着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

为什么会得?怎么传染的?

我们的胃肠黏膜本来是保护身体的“屏障”,要是碰到病毒、细菌这些病原体刺激,就会加快蠕动把有害物质排出去,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呕吐、腹泻的原因。它主要通过这几个途径传染:

  1. 吃出来的问题:没煮熟的海鲜、放坏的凉菜里可能带沙门氏菌、诺如病毒这类病原体,吃了就容易中招;
  2. 温度刺激:太冷的环境或者突然吃冷热交替的东西(比如刚喝冰奶茶又吃火锅),会让胃肠黏膜的保护力下降,更容易被感染;
  3. 接触传染:电梯按钮、门把手这些公共设施表面可能留着病菌,手碰到再摸嘴、揉眼睛,就会把病菌带进去。

家里怎么护理?

补对水和电解质

要是一直吐或者拉,得及时补水——不是只喝白开水,建议用口服补液盐(ORS),它的钠钾比例刚好符合人体需要,要少量多次喝,觉得口干、尿比平时少的时候多喝点儿(这是脱水的信号)。

饮食慢慢过渡

发病头24小时别吃固体食物,喝点米汤、藕粉这类稀的;等不那么难受了,试试“BRAT饮食”——香蕉、白米饭、苹果泥、 plain吐司(别加果酱或黄油),慢慢过渡到正常饭。高纤维(比如芹菜、玉米)、高脂肪(比如炸鸡、肥肉)的东西,至少3天别碰,不然会加重肠胃负担。

药别乱⽤

  • 吸附类药物(像蒙脱石散)能吸走毒素,但如果是细菌感染刚发作(比如吃坏东西4小时内),别急着用,不然可能把病菌“关”在肚子里;
  • 多潘立酮能缓解呕吐,要是肚子胀,搭配益生菌调调肠道菌群会更舒服;
  • 抗生素别随便吃!只有明确是细菌感染、而且对药不过敏的时候才能用,病毒引起的肠胃炎吃抗生素没用,反而会打乱肠道菌群。

防传染给家人

患者的餐具要单独洗、单独消毒(用开水煮或者含氯消毒液泡),装排泄物的容器用完也得用含氯消毒液泡一泡;家里人别共用碗筷,接触过患者后,一定要用流动水加洗手液仔细洗手15秒以上。

什么时候得去医院?

要是有下面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别硬扛:

  1. 一直头晕,心跳超过100次/分钟(可能脱水严重);
  2. 肚子痛的位置从肚脐周围转移到右下腹(要警惕阑尾炎);
  3. 呕吐物有咖啡色东西,或者大便发黑、带血(提示消化道出血);
  4. 孕妇、老人、有糖尿病/肾病这类慢性病的人,症状超过24小时还没好。

怎么预防?

  1. 食物别乱存:冰箱要保持4℃以下,做好的菜别放超过2小时,剩菜一定要热透再吃;
  2. 洗手要认真:饭前便后、摸过公共设施后,用流动水加洗手液搓15秒以上(手心、手背、指缝都要搓到);
  3. 旅行多注意:吃的要煮熟,水果要削皮,喝自己带的密封水,也可以提前吃点益生菌调调肠道,减少水土不服的风险。

其实,约80%的急性肠胃炎是病毒引起的,本身能自己好(自限性)。临床数据说,只有15%左右的腹泻患者需要用抗生素,而且得先做检查(比如大便化验)确认是细菌感染才行。平时多注意饮食卫生和手卫生,就能大大减少得急性肠胃炎的机会——毕竟“病从口入”,防住嘴比治更重要。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