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夏天吃了冰西瓜闹肚子,还是冬天喝了凉奶茶吐,“肠道感染”都是咱们常遇到的健康问题。其实背后的“凶手”就三类——细菌、病毒、寄生虫,它们藏在没煮熟的食物、没烧开的水或者脏手里,一不小心就会让肚子“闹革命”。今天咱们就把这些“肠道敌人”的套路拆穿,再说说怎么防、怎么应对,让大家都能“守住”自己的肠道。
细菌军团:来得快,闹得凶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这类细菌,最爱“躲猫猫”——没煮熟的牛排、没洗干净的生菜、过期的牛奶,甚至是沾了脏水的水果,都可能有它们的影子。吃进去之后,一般6到48小时就会“发作”:突然肚子绞痛,拉水样便,还发烧,严重的每小时要跑3到5次厕所,有的还会拉带黏液或血的便(看起来像果酱或者有血丝)。
应对要点:第一时间补电解质!拉得多、吐得多容易脱水,得赶紧喝口服补液盐(药店能买到,按说明书冲),或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别选太甜的,不然会越拉越厉害)。益生菌可能帮着调整肠道里的“好细菌”和“坏细菌”平衡,但得放冰箱冷藏,不然活菌会失效。要是一直高烧(超过38.5℃不退)、拉血便,或者脱水很明显(比如口干得说不出话、尿少得可怜),一定要赶紧去医院——这些都是严重感染的信号!
病毒闪电战:传染性强,一大家子都可能“中枪”
轮状病毒(专挑小孩下手,尤其是2岁以下的宝宝)和诺如病毒(大人小孩都不放过)最“狡猾”,主要靠“手口传播”——比如摸了带病毒的门把手没洗手就抓饼干吃,或者喝了被病毒污染的奶茶。它们传染性特别强,冬春天容易在学校、养老院“扎堆”发病,比如一个小朋友得了诺如,全班可能有一半人跟着吐。
发病速度特别快,一般24到48小时就会出现症状:先猛吐(有的能吐好几次,连喝的水都吐出来),接着拉水样便,浑身酸痛,像感冒了一样没力气。虽然大多数人3到5天能自己好,但小孩、老人或者体弱的人容易脱水,得盯紧了——比如宝宝哭没有眼泪,或者老人一直说“渴得慌”,就得赶紧补电解质。
防护关键:洗手!洗手!洗手!重要的事说三遍!一定要用七步洗手法:流动水打湿手,抹上肥皂,搓“内、外、夹、弓、大、立、腕”七个部位,每个部位搓5秒,总共15秒(唱一遍“生日快乐歌”的时间)。尤其是饭前便后、摸了公共物品之后,千万不能“应付”。患者用过的碗碟要煮沸15分钟,或者用含氯消毒液泡(比如84消毒液,按1:50的比例兑水)——别用酒精!诺如病毒不怕酒精,擦了也没用!
寄生虫持久战:悄悄“扎根”,慢慢搞破坏
阿米巴原虫、贾第虫这类寄生虫,喜欢藏在“看起来干净”的地方——比如山泉水(没烧开)、没洗透的凉拌黄瓜、没削皮的草莓。一旦进了肠道,它们会“赖”在里面长期繁殖,分泌蛋白酶破坏肠道黏膜,引起慢性感染:连续几周拉稀便,有的带脓血,慢慢瘦下来(比如一个月瘦了5斤还没原因),时不时肚子痛,有的还会贫血(脸苍白、爬楼梯都没力气)。
必须就医的情况:如果腹泻超过3天还没好,或者出现这些“危险信号”:突然拉得更频繁(一天拉10次以上)、精神迷糊(比如小孩一直哭不出来,大人说话颠三倒四)、尿明显变少(6小时没尿)、皮肤按下去半天弹不回来(超过2秒)、肚子一直剧烈痛(像刀绞一样,直不起腰)。医生会让你查大便常规、血常规,必要时做肠镜,看看是不是寄生虫在“搞事情”——寄生虫感染得用专门的方法治疗,别自己瞎吃止泻药!
防肠道感染:做好3件事,挡住90%的“坏家伙”
不管是细菌、病毒还是寄生虫,“防”永远比“治”更管用。只要做好这3件事,就能让肠道“固若金汤”:
- 吃的安全:生熟分开,彻底煮熟
生肉(比如生鸡肉、生鱼片)和熟食物(比如剩菜、面包)要分开装,别放在同一个冰箱层——不然生肉上的细菌会“爬”到熟菜里。处理生肉的砧板和刀要单独用,别拿来切水果或者熟菜。
肉一定要彻底煮熟!比如猪肉要煮到没有粉色的肉,牛肉要煮到中心温度超过74℃(用食物温度计测最准);贝类(比如生蚝、扇贝)最好蒸10分钟或者煮5分钟,别吃“半生不熟”的——寄生虫最怕高温,煮熟了就安全了。 - 手要洗对:别“走过场”
很多人洗手就冲一下,根本没搓干净!正确的做法是:用流动水打湿手,抹上肥皂,搓“七步”——手掌对搓(内)、手背交叉搓(外)、手指交叉搓(夹)、手指弯曲搓掌心(弓)、大拇指单独搓(大)、指尖搓掌心(立)、手腕转圈搓(腕),每个步骤搓5秒,总共15秒以上。指甲缝、指关节这些地方要用肥皂泡多搓搓,能用软毛刷蹭一蹭更好——这些地方最容易藏细菌! - 免疫力:睡够、动够、吃够
免疫力是肠道的“保护盾”!平时要睡够觉——每天7到9小时,别熬夜刷手机;每周动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打羽毛球,让身体血液循环起来;吃的要均衡,每天至少吃5种蔬菜水果(比如早上一个苹果,中午一把菠菜,晚上一根香蕉),还要吃点粗粮(比如燕麦、玉米)——粗粮里的膳食纤维能帮肠道里的“好细菌”繁殖。另外,酸奶、泡菜这类发酵食物可以适量吃,里面的益生菌能帮肠道维持“平衡”,减少感染的机会。
旅行在外:别让“脏东西”坏了好心情
去东南亚、非洲或者国内卫生条件差的地方旅行,一定要“管住嘴”:
- 喝水只喝煮开的水(煮5分钟以上),或者没开过封的瓶装水(注意看瓶盖有没有被拧过)——别喝自来水,哪怕看起来很干净;
- 别吃冰块(不管是饮料里的还是冰淇淋里的)——冰块可能是用自来水做的,没消毒;
- 没削皮的水果别吃(比如草莓、葡萄),要吃能削皮的(比如苹果、梨),而且削皮前要把水果洗干净;
- 可以带个便携式紫外线消毒器,万一要用来消毒餐具或者水杯,会更放心——毕竟外面的餐具不一定洗得干净。
最后提醒:别硬扛,该就医就就医
其实大多数肠道感染都是“自限性”的,也就是不用药也能自己好,但关键是要“防脱水”——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拉得多、吐得多的时候,一定要赶紧补电解质,别等口渴了才喝(口渴已经是轻度脱水的信号了)。要是出现这些情况,别犹豫,赶紧去医院:
- 高烧超过3天不退;
- 拉血便或者黏液便;
- 精神不好,比如小孩一直睡觉、大人说话没力气;
- 尿少得可怜,比如6小时没尿;
- 肚子一直剧烈痛,直不起腰。
总之一句话:肠道健康靠“防”,真出问题靠“早处理”。把好入口关、洗对双手、增强免疫力,就能让肚子“消停”,吃嘛嘛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