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肠道就像身体里的“消化小工厂”,一旦运转出问题,会悄悄发出“警报”。结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它的症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从肠道局部慢慢影响到全身,早认出这些信号,能帮我们抓住早期诊断的机会。
排便习惯变了要警惕
如果排便规律乱了超过2周,可得上心——比如每天排便次数突然变多,大便变细变扁,或者便秘和腹泻反复交替。临床数据显示,大概70%的结肠癌患者确诊前,都有过不疼但排便不正常的情况,很多人会当成肠易激综合征(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尤其要注意,如果便秘腹泻交替,还伴随大便变细,可能是肿瘤把肠腔挤窄了的早期信号。
便血的样子不一样,要分清
结肠癌的便血有特点:通常是暗红色,和大便混在一起,还可能带黏液,看起来像红白相间的胶冻;而痔疮出血是鲜红色,沾在大便表面,而且一般不会疼。最新研究发现,45%的直肠癌患者曾经被误诊,平均耽误4.2个月,主要就是把肿瘤出血当成了痔疮。
肚子不舒服或摸到硬块,别忽视
随着肿瘤长大,可能会出现三种肚子问题:一是右边肚子隐隐作痛,说不清楚具体位置(常见于右半结肠的肿瘤);二是突然一阵一阵绞痛,肚子里还咕噜咕噜响得厉害(可能是肠梗阻的信号);三是右边或左边下肚子能摸到固定的硬块(常见于乙状结肠或直肠的肿瘤)。临床统计显示,约30%的患者是因为摸到肚子里的硬块来医院的,其中65%已经是进展期肿瘤了。
全身不舒服,可能是身体在“求救”
到了中晚期,结肠癌会影响全身:比如连续2周没力气,半年内没刻意减肥却瘦了10%以上,或者贫血越来越严重(比如脸色苍白、头晕)。据欧洲肿瘤研究协会2022年的数据,65%的晚期患者来就诊时已经有中度以上贫血(血红蛋白低于90g/L)。这些看似“不打紧”的症状,其实是身体在对抗肿瘤的信号。
预防结肠癌,分三层做筛查
有效的防控可以分成三步:第一层是基础筛查——40岁以上的人,每年查一下CEA、CA19-9这些肿瘤标志物;第二层是重点监测——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每3-5年做一次全结肠镜检查;第三层是有症状要及时反应——如果肠道问题持续不好,赶紧去医院。根据WHO 2023年的报告,规范筛查能让早期诊断率提高40%,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能达到85%以上。
改变生活习惯,能降低风险
想要预防,生活习惯得调整:吃饭要多吃十字花科蔬菜(比如西兰花、卷心菜),每天吃够300g;红肉(比如猪肉、牛肉)每周别超过300g;运动要坚持,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还要戒烟戒酒,作息规律。研究证实,坚持这样的生活方式,能把结肠癌的发病风险降低35%。
最后要提醒的是,不管哪种肠道异常,只要持续不好,一定要找医生看看。40岁以上的人,最好把肠镜加入常规体检。早期结肠癌很多能靠微创手术治好,要是耽误了,治疗难度会翻好几倍。多留意身体的“小信号”,配合科学筛查,才是预防结肠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