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疖肿是鼻子上毛囊或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简单说就是鼻子上长了个“危险的小疖子”,主要跟鼻子局部皮肤破损、细菌入侵有关。它常出现在鼻尖、鼻翼或者鼻前庭(鼻孔里面一点的位置),典型表现是红、肿、热、痛,严重时还会发烧、浑身没力气。下面从发病原因、正确处理、日常预防等方面,跟大家说清楚怎么应对这个“小毛病”。
为什么会得鼻疖肿?
鼻子皮肤有很多皮脂腺和汗腺,平时如果不小心弄破皮肤(比如挖鼻子、拔鼻毛、擦鼻子太用力),金黄色葡萄球菌就会趁机钻进毛囊里,引发炎症反应。有些人群更容易得: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会影响身体对抗细菌的能力;还有免疫力低的人(比如长期吃激素、HIV感染者),也容易被细菌“钻空子”。有研究显示,约70%的鼻疖肿患者鼻腔里能查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20%是耐药的。
急性期怎么处理?
炎症还没化脓的时候(比如只是红肿、没起脓包),主要用外用抗生素软膏(遵医嘱选择),涂的时候用干净的棉签,别用手摸。同时可以用40℃左右的热毛巾敷10-15分钟,一天敷2-3次,能促进血液循环,帮炎症消下去。注意温度别太高,不然会烫伤鼻子娇嫩的皮肤。如果有糖尿病,要把血糖控制好(空腹血糖尽量在7.0mmol/L以下),这样免疫力才能更好地对抗细菌。
什么时候要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别犹豫,马上找医生:1. 炎症范围越来越大,肿成明显的脓包,摸起来软软的;2. 发烧超过38℃,或者鼻子旁边的淋巴结肿了(摸起来硬邦邦的,按压疼);3. 眼睛动不了、看东西模糊,或者头疼得厉害;4. 自己护理3-5天,红肿、疼痛没好转甚至更严重。到医院后,医生可能会用红外线光疗帮炎症吸收;如果已经形成脓包,会在无菌条件下切开排脓(别自己挑,容易感染)。规范治疗的话,85%的人7-10天就能好。
最危险的事:别挤疖子!
鼻子和嘴周围的“危险三角区”(从鼻根到两侧嘴角的三角形区域),静脉没有瓣膜——就像水管没有“单向阀”,挤疖子的话,细菌会顺着血管“逆流”到颅内的海绵窦,引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严重的会出现昏迷、抽搐,甚至危及生命。所以:1. 绝对不能用手挤或压疖子!再疼也得忍;2. 护理时用干净的棉签、纱布,别用脏手摸;3. 如果突然发烧、头疼、呕吐,赶紧去医院——这可能是细菌扩散的信号;4. 免疫力低的人(比如糖尿病患者),可以定期查一下鼻腔里的细菌情况,早发现问题。
日常怎么防复发?
做好这几点,能大大减少鼻疖肿再来“找你”:1. 用生理盐水洗鼻子,保持鼻腔黏膜湿润,别太干(太干的话鼻子皮肤容易裂开);2. 鼻毛别剪太短,留0.5cm以上——鼻毛是“天然屏障”,能挡灰尘和细菌;3. 家里湿度保持40%-60%(可以用加湿器),太干或太湿都容易让鼻子皮肤出问题;4. 毛巾、洗脸盆自己用自己的,别和别人共用;5. 毛巾、枕巾定期换,至少每周洗一次,晒到太阳底下杀菌。
这些错误别犯!
- 自己挤疖子——很多人觉得“挤出来脓就好了”,其实越挤细菌越容易扩散,反而加重感染;2. 用酒精反复擦伤口——酒精会刺激鼻子娇嫩的皮肤,反而让破损更严重;3. 医生让吃抗生素别不吃——有些严重的情况需要口服抗生素,别嫌麻烦;4. 热敷温度太高——超过45℃就可能烫伤,敷之前一定要用手腕试温度(不烫才行)。
特殊人群要特别警惕!
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长期吃激素的人,一旦鼻子出现红、肿、热、痛,一定要赶紧去医院!临床数据显示,这类人得海绵窦感染的风险比普通人高3倍,早治疗能大大降低严重并发症的概率。
总的来说,鼻疖肿虽然常见,但位置特殊,不能大意。记住三个核心点:别挤、正确护理、及时就医。尤其是免疫力低的人群,更要多留个心眼。只要处理对了,这个“危险的小疖子”就能快速好转,不会闹出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