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血止不住?当心血液系统在求救!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10-12 11:14:13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95字
详解鼻出血与血液系统疾病的潜在关联,提供科学应对策略,帮助读者识别危险信号并掌握正确急救方法,强调及时就医的重要性及现代诊疗手段。
鼻出血血液疾病血小板异常血友病白血病凝血功能应急止血血常规检查促凝药物血液科
鼻血止不住?当心血液系统在求救!

突然流鼻血别慌,这样做才对
突然流鼻血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仰头或塞纸巾,其实这俩方法都不对——仰头会让血顺着喉咙流进胃里,可能引起呕吐;塞纸巾容易戳伤鼻腔黏膜,反而越流越多。正确的做法很简单:身体往前倾45度,用拇指和食指紧紧按住两侧鼻翼(鼻子两边软肉的位置),坚持10分钟不松手;同时拿凉毛巾或冰袋敷额头,帮血管收缩止血。这种物理止血法成功率不低,但如果反复流鼻血,或者按了30分钟还止不住,甚至伴随牙龈渗血、皮肤出现小红点(淤点),就得警惕了——这可能是血液系统出问题的信号,要赶紧去医院。

血小板:止血的“小补丁”不够用了
血小板就像身体里的“微型修理工”,血管破了,它们会立刻聚集起来“堵漏洞”。正常人的血小板数量是150-450×10⁹/L,要是低于50×10⁹/L,哪怕轻轻碰一下鼻子,都可能流鼻血。比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有65%都会出现鼻出血,还会同时有皮肤淤点、牙龈老是渗血的情况。要是你有这些症状一起出现,先去查个血常规——看看血小板是不是少了。

凝血因子:凝血的“关键钥匙”丢了
有些人流鼻血是因为缺少凝血因子,比如血友病患者,他们缺Ⅷ或Ⅸ因子,就像凝血过程少了“关键密码”。这类人流鼻血有个特点:一开始量不大,但会慢慢渗血超过30分钟,就算按住止血了,过一会儿又会流。甚至有些轻型血友病患者,第一次去医院就是因为“老流鼻血止不住”。如果查凝血功能时,APTT时间延长,再结合流鼻血的情况,得重点看看是不是凝血因子的问题。

白血病:骨髓里的“坏细胞”在捣乱
急性白血病是骨髓里的异常细胞“疯长”,把正常的血细胞挤走了,会出现三个典型表现:发热、脸色苍白(贫血)、容易出血。有些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一开始的症状就是流鼻血,还会伴随口腔黏膜渗血、月经变多(女性)。这种出血不是“鼻子本身的问题”,得做骨髓穿刺才能确诊——别因为“流鼻血”就不当回事,耽误了治疗。

反复流鼻血?先做这三项检查
如果经常流鼻血,别拖着,先做三个基础检查:血常规(看血小板数量)、凝血四项(看凝血功能有没有问题)、血小板功能检测(看血小板能不能正常工作)。现在有新技术能快速查血小板抗体,帮医生更快找到原因。严重的情况可能需要输血小板或凝血因子,但一定要听医生的——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

日常这样护,减少鼻出血风险
要是已经确诊了血液病,日常要多注意:家里用加湿器,把湿度保持在40%-60%,避免鼻子太干;鼻子干的时候涂凡士林,别用手抠;多吃含铁(比如瘦肉、动物肝脏)和维生素C(比如橙子、猕猴桃)的食物,帮身体补营养;别随便吃阿司匹林这类会影响血小板的药;定期查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指标,记个“出血日记”——什么时候流鼻血、流了多久、有没有碰着鼻子,方便医生判断;出门戴软质的鼻腔保护器,别做跑步、打球这类容易碰撞的剧烈运动,省得碰伤鼻子。

流鼻血看似是“小毛病”,其实可能是血液系统的“警报”。学会正确止血,及时查清背后的原因,既别忽视潜在风险,也别过度恐慌。建议建个健康监测档案,定期跟血液科医生随访,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毕竟,早发现、早处理,才是对身体最好的保护。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