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是生活中常见的突发情况,正确处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风险,下面就给大家讲清楚科学应对的方法。
现场急救的正确操作
鼻子出血时,先坐直身体、微微前倾,头低下45度左右——这样能避免血液流进喉咙引起呛咳或窒息。最有效的基础止血法是:用拇指紧紧压住两侧鼻翼(就是鼻子两边的软肉),保持10到15分钟不要松开;同时可以用冷毛巾或冰袋敷在脖子两侧的血管部位,帮助血管收缩,加速止血。如果有生理盐水,用来冲洗鼻腔能清除血凝块,但别用棉签、手指甲等硬东西掏鼻子,容易戳伤脆弱的鼻腔黏膜。
要记住:以前常用的“仰头止血法”很危险!会让血流进喉咙,甚至呛进气管,现在已经彻底不推荐了。如果出血超过20分钟还没止住,或者伴随头晕、乏力,一定要立刻去医院。
医院里的诊疗思路
现在医院处理鼻出血有一套成熟的分层方法:
- 基础检查:先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排查有没有血液系统问题(比如血小板减少);如果维生素K不足,也会影响止血效果,这部分也会一起查。
- 鼻内镜检查:用细管子似的鼻内镜(直径才2.7毫米,能放大30倍)伸进鼻腔,重点看“Kiesselbach区”——这是鼻腔里最容易出血的位置(位于中鼻道附近)。
- 影像学检查:高分辨率CT能清楚显示鼻中隔穿孔、鼻腔结构异常这类问题;如果怀疑血管畸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精准定位出血的血管。
还有两种微创技术很常用:射频消融能在内镜下“烫闭”0.5毫米的小血管;超选择性血管栓塞用生物相容材料堵住出血血管,成功率超过90%,对严重出血效果很好。
血压高的人要特别注意
研究发现,当收缩压(高压)超过180毫米汞柱时,鼻出血的风险会明显升高。所以急诊处理时会同步监测血压,尽量把血压控制在130到150毫米汞柱之间。有高血压的人平时要规律吃降压药,别让血压忽高忽低——比如突然生气、熬夜、漏吃药,都可能诱发鼻出血。
影像学检查的小常识
普通鼻窦CT能查到60%的鼻腔结构问题(比如鼻息肉、骨折),但高分辨率CT(HRCT)能更清楚看到微小病变(比如小血管畸形)。如果孩子单侧鼻子反复出血,要警惕是不是塞了异物(比如小珠子、纸巾)——CT对金属、塑料这类高密度东西的检出率很高,能帮医生快速找到原因。
营养补充与日常预防
- 营养支持:缺维生素C会让血管变脆,最好通过新鲜蔬果(比如橙子、猕猴桃、青椒)补充;Omega-3脂肪酸(比如深海鱼、亚麻籽)有助于降低血管破裂风险,平时可以适当吃。止血后24小时内,别吃生姜、银杏这类可能影响凝血的食物。
- 日常预防:
- 家里空气湿度保持在40%到60%之间,用加湿器的话加蒸馏水(避免细菌滋生);
- 护理鼻腔用生理盐水就行,别过度清理(比如每天掏好几次鼻子),会损伤黏膜;
- 运动时戴好防护装备(比如头盔、护脸面罩),避免面部撞击——比如打篮球、骑自行车时撞到鼻子,很容易诱发出血。
总的来说,鼻出血虽然常见,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及时就医,再做好日常预防,就能有效降低风险。如果遇到出血止不住、伴随头晕,或者反复出血的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别因为觉得“小事”而耽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