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连续三个月有鼻塞、阵发性打喷嚏的情况,就算反复用了收缩鼻腔血管的药也没好转,得警惕是不是鼻息肉找上门了。鼻息肉是鼻腔黏膜上长出来的良性增生组织,会通过多种方式影响鼻子通气,大概12.5%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息肉样改变。
鼻息肉引发症状的病理机制
鼻窦引流受阻引发黏液潴留
鼻窦黏膜上的纤毛本来每分钟能摆动700-800次,负责清除黏液。当息肉挡住鼻窦的自然开口时,黏液清除速度只剩正常的30%。黏液存着排不出去,会让细菌更容易定植,刺激黏膜腺体变多,形成“阻塞-感染-分泌”的恶性循环。做CT能看到鼻窦变模糊,窦腔还有膨胀的变化。
慢性炎症微环境形成
通过组织检查发现,息肉里的嗜酸性粒细胞比正常黏膜多3-5倍,还有IL-5、IL-13这些炎症因子也会升高。这种炎症环境会让鼻黏膜更敏感,只要接触到0.1μg/m³浓度的尘螨过敏原,患者就会打很多喷嚏。
上皮屏障功能损伤
鼻息肉患者鼻腔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蛋白”少了40%,让抗原呈递细胞更容易进来。这样过敏原就更容易激活局部的免疫反应,有过敏性鼻炎的人,鼻息肉复发的风险会高2.3倍。
典型临床表现特征
进行性鼻塞
78%的患者是两边鼻子慢慢变堵,其中62%的人还会闻不到味道。如果鼻阻力检测显示气流阻力超过0.45kPa/L/s,通常会出现睡觉打鼾、白天犯困的情况。
黏液倒流症状
65%的患者会一直有鼻涕往喉咙里流的感觉,24小时pH监测发现酸性反流物占了43%,58%的人早上起来会咳出黄绿色的痰。
嗅觉功能障碍
用Sniffin' Sticks嗅觉测试发现,患者的嗅觉识别能力比健康人低2.1个标准差,尤其是对硫化物的味道最不敏感。
睡眠呼吸紊乱
多导睡眠监测发现,50%的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小时,夜间血氧饱和度的最低值比正常人低8.3%。
诊疗规范与最新进展
诊断标准
按照EPOS2020指南,要确诊鼻息肉得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鼻内镜检查能看到中鼻道或嗅裂有灰白色的肿物;二是CT显示鼻窦有炎症;三是组织病理检查证实是水肿型或嗜酸型息肉。
阶梯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
- 糖皮质激素鼻喷剂:要连续用12周以上,鼻腔局部的吸收利用率能达到85%。
- 鼻腔冲洗:每天用200-400ml生理盐水,能清除43%的炎症介质。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有哮喘的患者用了,能降低18%的急性发作风险。
-
生物制剂
抗IL-4受体单克隆抗体:能让67%的重度嗜酸型鼻息肉患者的息肉缩小一半以上,不过得经过多学科团队(MDT)评估才能用。 - 手术治疗
通过鼻内镜切除息肉,同时术中注射糖皮质激素,术后复发率能降到25%。最近研究发现,术中用低温等离子消融,出血量能减少到15ml以下。
长期管理策略
- 环境控制:家里湿度保持在40%-50%,PM2.5的过滤效率要达到95%。
- 定期随访:术后3、6、12个月要做鼻内镜评分(Lund-Kennedy评分)。
- 预防用药:过敏季节到来前3个月,开始用肥大细胞稳定剂。
临床关联性研究
有队列研究发现,规范治疗鼻息肉的患者,哮喘急性发作的概率能降低40%,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会下降27%。这说明好好控制鼻腔的慢性炎症,对全身的炎症状态很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