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身体每天要生成大约2000亿个红细胞,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如果红细胞的生成、存活或数量维持机制出了问题,就可能引发病理性贫血。根据发病机制,贫血主要分为三大类,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来鉴别。
红细胞生成障碍的三大机制
骨髓是红细胞的主要“生产车间”,造血功能会受多种因素影响:
- 造血原料缺乏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核心成分,若饮食摄入不足或吸收不好,会引发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是DNA合成的重要物质,缺乏会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现在饮食结构改变、胃肠道疾病或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等,都可能造成这些营养素缺乏。 - 骨髓造血损伤
再生障碍性贫血会导致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里的造血细胞明显变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主要是红系祖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出现克隆性异常,会引发无效造血或病态造血。 - 骨髓空间占位
血液系统肿瘤细胞会“抢占”骨髓空间,挤压正常造血组织——当骨髓中异常细胞超过30%时,造血功能会明显受损。比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里的浆细胞异常增生,还会分泌细胞因子抑制红系祖细胞分化。
红细胞异常破坏的三大途径
红细胞正常寿命是120天,若寿命缩短就会出现溶血,需通过实验室指标鉴别:
- 遗传性红细胞缺陷
地中海贫血是因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异常、红细胞膜不稳定;G6PD缺乏症患者的红细胞抗氧化能力差,接触氧化性物质(如某些食物、药物)后易发生急性溶血。 - 免疫介导性溶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体内有“抗红细胞抗体”,会破坏血管外的红细胞;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患者,要警惕免疫复合物继发的红细胞破坏。 - 血管损伤相关溶血
恶性高血压、孕期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人工心脏瓣膜等血管内装置也会机械性损伤红细胞——这类患者的外周血涂片能看到红细胞碎片。
慢性失血的五大常见原因
若持续丢失红细胞超过身体代偿能力,就会引发贫血,常见原因有:
- 消化道慢性出血
胃食管静脉曲张、消化性溃疡、结肠肿瘤等疾病,会导致持续微量出血,长期积累会造成铁缺乏。有些患者的粪便潜血检查会呈间歇性阳性。 - 妇科疾病相关失血
月经过多(单次经期出血量超过80ml)会慢慢耗竭铁储备,需排查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潜在病因。 - 泌尿系统隐性失血
肾结石、泌尿系统肿瘤可能引起间歇性血尿,部分患者会出现血红蛋白尿;尿沉渣检查能看到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颗粒。 - 医源性血液损耗
重症监护患者因频繁做检查导致的“医源性失血”需重视,治疗时要平衡检查必要性与血液保护。 - 寄生虫感染
钩虫等肠道寄生虫会吸食人体血液(单条钩虫每天平均吸血0.25ml),造成慢性失血;热带地区要警惕疟疾等溶血性寄生虫病。
预防与诊疗策略
管理贫血需建立三级防控体系:
- 营养干预
建议每周吃3次红肉,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如橙子、菠菜)促进铁吸收;素食者可选择铁强化食品补充。 - 定期监测
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1次铁代谢指标;经期延长的女性增加检测频率;孕期女性孕前、孕期都要监测叶酸水平。 - 症状识别
若出现活动后心慌、乏力、脸色苍白等典型表现,及时做全血细胞计数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能辅助判断贫血类型。 - 精准诊断
不明原因贫血可做骨髓穿刺找病因;铁代谢检测能区分缺铁性贫血与慢性病性贫血;查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对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很重要。 - 特殊人群管理
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定期监测维生素B12;血液透析患者关注促红细胞生成素变化;遗传性贫血高发地区加强婚前筛查。
贫血病因复杂,需系统评估才能明确发病机制。若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到血液内科就诊,通过规范检查明确诊断。治疗要基于病因,别盲目补铁或维生素——避免掩盖潜在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