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是临床很常见的症状,和鼻子局部的结构特点、全身的身体状态都有关系。医学研究发现,80%的前鼻出血都来自鼻中隔前下部的“易出血区”(医学上叫Kiesselbach区)——这个区域有五组动脉血管网交织,而且没有深层脂肪组织保护,很容易受物理刺激或血流变化的影响而出血。
局部诱因:环境和习惯是“导火索”
空气干燥、不当挖鼻、过敏性鼻炎等局部因素最容易引发鼻出血。如果空气干燥(湿度低于40%),鼻腔黏膜的水分会流失,上面的纤毛摆动变慢(效率下降30%),同时黏膜表面的杯状细胞分泌减少,破坏了黏液-纤毛的防御系统,让黏膜更脆弱。用手挖鼻子的动作会产生20-30kPa的力量,远超鼻腔黏膜能承受的15kPa极限,很容易把血管挖破。过敏性鼻炎患者因为老揉鼻子,鼻黏膜里的小血管更容易渗血(通透性增加50%),出血风险比普通人高2.8倍。
全身问题:凝血和血压是“隐藏风险”
凝血功能不好或血流动力学异常也会导致鼻出血。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毛细血管止血时的压力和血小板形成的血栓稳定性会明显下降(相关系数r=-0.72)。高血压患者早上的血压每升高10mmHg,鼻腔小动脉壁受到的冲击力就增加15%——当收缩压超过180mmHg时,鼻出血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4.2倍。肝功能不好的人,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会减少,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超过3秒,止血能力下降。
应急处理:记住“标准化步骤”
遇到鼻出血别慌,按现代急救指南的步骤来:先坐直,身体往前倾15°(别仰头,不然血会流到喉咙里),这样能让鼻咽部的血流减少40%;然后用手指按住出血侧的鼻翼,往鼻中隔方向压,压力保持在30-50mmHg(大概是轻轻捏紧的力度),持续按15分钟。不过冷敷的效果因人而异——研究发现把局部降温到15℃时,血管收缩的反应差别能达到±25%,所以不建议只靠冷敷止血。如果按了15分钟还在渗血,一定要找医生处理。
检查:这些项目帮找“根源”
想弄清楚鼻出血的原因,基础检查要查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看外源性凝血途径有没有问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监测内源性凝血系统。想知道血小板功能好不好,还要结合血栓弹力图(TEG)——如果其中的R值(凝血反应时间)超过8分钟,可能是凝血因子有缺陷。鼻内镜能直接看到鼻腔里的血管有没有异常分布,反复出血的人建议做血管造影,看看有没有血管畸形。
预防:从环境、营养到运动
预防鼻出血要分三步:第一,改善环境——用加湿器把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能让鼻黏膜纤毛的传输速度快25%,减少干燥损伤;第二,补充营养——每天要保证维生素K的摄入:女性至少90μg,男性至少120μg(它能帮助凝血因子活化,发挥凝血作用);第三,坚持运动——每天快走40分钟这样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让早上的血压波动幅度减少12%-15%,降低出血风险。
预警信号:这些情况要马上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双侧鼻腔同时出血,可能是后鼻孔出血;鼻出血时还跟着皮肤瘀点瘀斑,得查是不是血小板减少;6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持续鼻出血,要小心颈动脉体瘤的可能。另外,流行病学数据显示,40岁以上的人如果出了鼻血,接下来3年里确诊恶性肿瘤的风险比普通人高3.1倍,所以建议做包括肿瘤标志物在内的系统检查。
总的来说,鼻出血虽然常见,但背后可能藏着局部或全身的问题。掌握正确的应急处理方法,注意环境、营养和运动的预防,出现预警信号及时就医,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个“小症状”背后的“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