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和痔疮是不少人的“难言之隐”,它们俩还会形成“恶性循环”——便秘会加重痔疮,痔疮疼得不敢排便,又会让便秘更严重。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个循环,聊聊怎么应对便秘、痔疮,还有如何建立健康的排便习惯。
当排便“堵车”:便秘和痔疮的“互相伤害”
肠道就像身体里的“垃圾运输线”,一旦粪便“堵在路上”,不仅肠道压力会升高,肛门也容易受损。研究发现,约60%的痔疮患者长期有排便困难的问题;而肛门疼得不敢拉,憋着粪便又会让肠道负担更重。关键是“腹压”在从中作梗:用力排便时,肚子里的压力能达到平时的5倍,直肠里的静脉压力跟着飙升,血管扩张就形成了痔疮;反过来,痔疮会让肛门变窄,进一步加重排便困难。
膳食革命:给肠道加“润滑剂”
现在很多人每天吃的膳食纤维不够——平均才15克,而中国营养学会推荐要吃25-30克。建议试试“彩虹饮食法”:红色的苹果、番茄,绿色的菠菜、西兰花,黄色的南瓜、香蕉,换着吃能补够膳食纤维。全谷物是好选择,每10克全谷物里有5克可溶性纤维,吸水后能膨胀12倍,帮粪便“变大变软”。喝水也有技巧,遵循“3-2-1法则”:早上空腹喝300毫升温水,饭前喝200毫升,饭后喝100毫升,全天加起来至少2000毫升。
运动处方:唤醒“懒”肠道
久坐的人,肠道蠕动比爱动的人慢37%。推荐几个“微运动”:早上起来做10分钟“膝盖画圈操”——躺着把腿抬起来画圆;中午在办公室做“蠕动操”——坐在椅子上前后扭骨盆;晚上睡前做“婴儿式伸展”——跪着往前趴,保持30秒。便秘严重的人,可以试试“蹲姿训练”:每天3次模拟深蹲动作,每次2分钟,通过调整肛门角度促进排便反射。
关于泻药:记住这些提醒
如果需要用泻药,一定要先咨询医生。渗透性泻药可能会引起腹胀,刺激性泻药不能长期用,植物类泻药也得注意使用方法。特别提醒:怀孕、肠梗阻的人不能用任何泻药,糖尿病患者要谨慎选择含糖类的制剂。
就医时机:这些信号不能等
出现以下5种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①连续7天没自己排过大便;②排便时出血超过半汤匙(约5毫升);③肛门掉出来的肿物2小时以上塞不回去;④伴着剧烈肚子疼或发烧;⑤6个月内体重掉了超过5%。最新指南强调,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排便习惯改变的人,要先排除肠道肿瘤的可能。
预防策略:建立“终身受益”的排便习惯
建议用“3W排便法”:When(固定时间,比如早上或饭后)、Where(找没人打扰的独立空间)、What(用带脚凳的马桶,保持屈膝姿势)。还可以用智能设备帮忙:比如带压力传感器的马桶盖能记排便时间,手机APP能跟踪膳食纤维吃了多少。定期做“肠道体检”:20-40岁每5年做一次肠镜,40岁以上每3年做一次。
总的来说,便秘和痔疮的“恶性循环”,根源在于不好的排便习惯和肠道状态。从饮食上补够膳食纤维、多喝水,每天动一动,建立固定的排便习惯,就能让肠道“顺”起来。如果出现严重的症状,千万别拖着,及时去医院检查。把排便这件“小事”重视起来,才能远离便秘和痔疮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