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出现脸肿、张嘴疼等情况很常见,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能有效预防并发症,下面结合临床经验为大家梳理系统化的康复要点。
术后出血怎么处理
拔牙创面少量渗血是正常生理反应,但持续出血需及时就医。术后要按医嘱咬无菌纱布30分钟,之后轻轻拿掉,别频繁吐口水或咽东西——这些动作会干扰血凝块形成,而血凝块是保护创面、促进修复的“生物屏障”。要是渗血没停,可以用冷湿茶包加压15分钟(茶叶里的单宁酸能辅助止血),但这只是临时办法,之后一定要尽快复诊。
肿和疼这样缓解最有效
术后肿胀程度和个人体质、手术创伤有关,冷敷能控制炎症反应。要间歇着敷:每次15分钟,歇30分钟,前24小时坚持做。糖尿病患者或吸烟者组织修复能力弱,冷敷时间得适当延长。止疼要“提前”——在麻药劲消退前按医嘱吃镇痛药物,避免痛觉变得敏感,加重不适。
口腔清洁别犯这些错
术后24小时内绝对不能刷牙、漱口,不然会把血凝块冲掉,影响愈合。过了24小时可以用温盐水轻轻含漱(一天4-6次),刷牙要用软毛牙刷,只刷伤口旁边的牙齿,别碰到创面。含氯己定的抗菌漱口水得医生允许再用,用早了可能阻碍组织愈合。
吃饭记住“三温三软”
术后饮食要遵循“三温三软”原则:温度适宜(别吃太热的)、质地柔软(比如蛋羹、豆腐、粥)、营养均衡(每天吃够60-80克优质蛋白,像鸡蛋、牛奶、瘦肉这些)。别吃带骨、坚果等硬东西,烟酒至少3天别碰——物理刺激或酒精、尼古丁会让血管扩张,影响伤口恢复。
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复诊
术后3天如果突然出现剧烈放射性疼痛+口腔异味,要警惕干槽症;脸肿得不对称、张嘴越来越费劲,可能是感染扩散;体温持续超过38.5℃、咽东西困难,也得赶紧去医院。另外,吃抗凝药的人要定期查凝血功能,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会减慢愈合,得注意监测。
特殊人群要多留意
高血压患者术前得把血压控制在180/11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最好在8.3mmol/L以内。长期吃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的人,别擅自停药,得找医生(内科+牙科)一起评估风险。老人组织再生能力弱,术后要多跟着复查,盯着恢复进度。
术后恢复有规律:第1-2天肿胀加重是正常炎症反应,第4天开始消退。要是出现发烧不退、脸越肿越厉害、疼痛加剧,可能是感染或干槽症,得马上就医。其实只要按规矩做好护理、定期复诊,拔牙伤口大多能顺利愈合——科学护理才是恢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