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身边有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我国每年因为不当掏耳导致耳道损伤的儿童病例越来越多,有些甚至发展成了鼓膜穿孔。这个看似平常的“清洁”动作,其实可能悄悄威胁着小宝宝的听力健康。
警惕!宝宝耳朵受伤的信号要早认
如果宝宝单侧耳朵流液体超过24小时,还总抓耳朵、晚上睡不好、叫他名字没反应,得小心是不是耳朵受伤了。要知道,宝宝的鼓膜只有成人的1/3厚,耳道还没1厘米粗,用普通掏耳工具很容易碰到脆弱部位;而且临床数据发现,不当清洁导致的鼓膜损伤比其他外伤更多——宝宝的耳道是直的,没有成人那样的弯曲,操作不当会直接伤到鼓膜。
宝宝耳道出血?这3步先做好
要是看到宝宝耳道出血,赶紧按这3步处理:
- 物理隔离:用干净纱布轻轻盖住外耳,别再碰耳朵里面,更别往深处擦;
- 调环境:家里湿度保持40%-60%、温度22-25℃,太干会让耳道黏膜更缺水;
- 改体位:让宝宝伤侧耳朵朝下躺着,让液体自然流出来,每2小时检查一次耳朵状态。
特别要注意:医生明确说过,自己冲耳道会加重损伤!家庭处理一定要记住“不探入、不冲洗、不滴药”。
去医院前,先准备好这4件事
就诊前做好这些,能帮医生更快判断情况:
- 记症状:用自然光拍张耳朵照片,写下事发时间和具体表现;
- 看行为:记录宝宝近6小时的进食、睡眠情况,以及对声音的反应;
- 留工具:带着当时用的清洁工具,方便医生分析损伤原因;
- 理病史:梳理宝宝近3个月的耳科就诊记录,比如有没有得过中耳炎。
看病时要做耳内镜检查,必要的话查听力——多数鼓膜穿孔第一次检查就能确诊。
恢复期护理,5件事要做到位
根据穿孔大小分级护理:
- 微小穿孔(小于2毫米):保持耳道干燥10-14天,别游泳、洗头别进水;
- 中等穿孔(2-5毫米):定期查耳内镜,监测愈合情况;
- 护耳朵:用儿童专用的医用防水耳塞;
- 调环境:家里要通风,别让宝宝闻烟味;
- 补营养:多吃含锌的食物,帮着组织修复。
要注意:太早用滴耳液会影响愈合,所有药物都得听医生的。
预防是关键!这3招能避开危险
- 改观念:耳垢能自己排出来,还能抗菌保护耳朵,别总想着掏;
- 选对工具:用直径不超过8毫米的儿童专用清洁工具;
- 学沟通:教宝宝正确表达耳部不适,比如用手势或简单的话。
其实多数耳道损伤都能通过预防避免。要是宝宝耳朵不舒服,记住三个“不”:不慌张、不自己处理、不拖延——赶紧去正规医院,让专业医生护好宝宝的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