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口腔外伤很常见,占儿童意外伤害的15%-20%,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对恢复特别重要。下面从现场应急到康复护理,一步步说清楚怎么做:
现场评估与初步处理
意外发生后,先快速评估伤情:1. 伤口长度有没有超过1厘米;2. 出血能不能用按压止住;3. 吃东⻄有没有吞咽困难;4. 有没有伤到牙龈、舌系带这些部位。
清洁伤口推荐用0.9%生理盐水冲,它和人体组织液浓度差不多,不会刺激伤口;没有生理盐水的话,用煮过放凉到25-30℃的温水也行。用棉球擦的时候要单向轻擦,别来回磨,避免再伤到伤口。
止血操作规范
出血要分情况处理:- 一级出血(牙龈渗血):用无菌纱布折成2×2厘米的小方块,放在出血处轻压5分钟;- 二级出血(黏膜撕裂):用明胶海绵贴在伤口上加压3分钟;- 三级出血(动脉出血):赶紧用指压止血法,压出血那侧脸的动脉(下颌角往前2厘米的位置)。
别用含酒精的东西直接涂伤口,会让组织蛋白凝固影响恢复;冷敷要按“敷15分钟、歇5分钟”的节奏来,避免冻伤人。
急诊转诊指征
符合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得马上送医院:1. 伤口长度超过1.5厘米,而且边缘不整齐;2. 按压15分钟还止不住血;3. 伤到牙槽骨(牙床骨头)或者牙齿松动;4. 伤口上有黄白色的纤维蛋白膜;5. 宝宝超过6小时不吃东西,或者尿量变少。
送医路上让宝宝半躺着(45度角),用纱布固定下巴减少活动;可以准备带蔗糖的安抚奶嘴缓解疼痛,研究显示能让疼痛阈值提高约20%。
家庭护理技术要点
饮食管理:急性期(0-24小时)给25-30℃的流质食物,比如米汤、藕粉;24小时后过渡到半流质,比如蛋羹、土豆泥,别吃酸的东西刺激伤口。
口腔护理:1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用0.02%氯己定含漱液,每次3毫升,每天3次;1岁以下的宝宝,用无菌棉球蘸37℃的温盐水轻擦伤口周围,每2小时擦一次。
疼痛干预:可以用医用硅胶做的冷冻牙胶,温度控制在4-8℃;别用含利多卡因的表面麻醉药,可能会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并发症预防策略
- 防感染:每天测体温,如果伤口周围红肿加剧,还有体温超过38℃,要找医生处理;2. 防瘢痕:伤口结痂时(3-7天)别强行抠掉痂,能涂医用硅酮凝胶;3. 心理疏导:用“创伤情境重现法”帮孩子脱敏,比如用玩偶模拟受伤场景,或者用正面的话引导。
常见错误操作分析
- 止血错:用烟丝、茶叶之类的东西压伤口,会带进去细菌;2. 消毒错:涂碘酒、紫药水这些颜色深的东西,没法看清伤口情况;3. 饮食错:给孩子吃果冻、布丁这些黏的东西,可能扯伤伤口;4. 约束错:管得太严让孩子挣扎,容易再伤到自己。
康复监测标准
可以做个家庭观察记录,重点记这些:- 止血时间(从按压到不出血的时间);- 伤口恢复情况(每天量长、宽、深);- 吃东西的量;- 睡眠和情绪变化。
出现下面这些情况要赶紧复诊:- 第3天还有出血;- 伤口有脓性分泌物且发臭;- 宝宝哭超过2小时哄不好;- 伤口没对齐,结了明显瘢痕。
总的来说,婴幼儿口腔外伤处理要分步骤:先现场评估、清洁止血,该送医院的别犹豫,家庭护理要注意饮食、口腔清洁和疼痛缓解,还要防感染、瘢痕和心理问题。记住正确方法,才能帮宝宝尽快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