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红肿别只当上火,可能是根尖周炎在搞鬼!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11-15 09:26:15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87字
通过解析根尖周炎引发牙龈红肿的病理机制,结合最新口腔微生物研究成果,提供科学应对策略,帮助公众识别口腔健康风险信号。
根尖周炎牙龈红肿细菌感染炎症渗出免疫反应牙髓病变根尖孔微生物群落龋齿防控口腔护理
牙龈红肿别只当上火,可能是根尖周炎在搞鬼!

牙龈红肿是不少人都遇到过的情况,但如果红肿反复、伴随牙齿发闷或咬东西疼,可别不当回事——这可能是根尖周炎在“搞事情”。根尖周炎是牙根尖周围组织的炎症,就像地下管道慢慢渗水,一开始没明显动静,可细菌长期“驻扎”,会悄悄破坏牙齿和周围骨头。有研究发现,根尖周炎患者的根管里能查到300多种细菌,这些细菌抱团形成“生物膜”,特别顽固,给治疗增加了不少难度。

细菌入侵的三阶段病理过程

初始侵袭阶段
龋齿如果烂穿了牙釉质(牙齿最外层的硬壳),变形链球菌这类致病菌会顺着牙本质的小管往牙髓(牙神经)里钻。它们分泌的物质会破坏牙髓的结缔组织,这时候拍X光可能会看到根尖附近的骨头有淡淡的阴影,但人通常没什么感觉,很容易忽略。

急性渗出阶段
等炎症的渗出物冲破根尖孔,根尖周围会形成急性脓肿。急性发作时,根尖的压力会变得很高——就像气球被吹得快爆了,这种高压会把牙龈撑得充血肿胀,看着又红又鼓,这时候才会明显觉得咬东西疼或牙齿发闷。

慢性免疫反应阶段
身体的免疫细胞(比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会往根尖聚集,释放的炎症因子(比如IL-1β)比平时高20倍。它们虽然在对抗细菌,但“战火”会误伤周围的牙周组织——就像为了打敌人,不小心把自己的房子拆了,慢慢导致牙龈反复肿、牙齿松动。

现代诊疗技术进展

精准定位技术
现在有电子根尖定位仪,用电阻抗测量的方法能精准找到根尖孔的位置,误差不超过0.2毫米;再结合数字化影像叠加技术,能把根尖病变的范围看得清清楚楚,治疗时不会“瞎摸”。

显微治疗技术
手术显微镜加上超声器械,能深入根管的分支和死角,把藏在里面的细菌生物膜清得干干净净。临床数据显示,显微根管治疗后一年的成功率能达到92%,比传统方法高很多。

生物材料应用
新型的硅酸盐类根管封闭剂,不仅能在X光下显影(方便医生看有没有填好),还能释放钙离子,帮助根尖周围的骨头修复再生——就像给受伤的骨头“施肥”,让治疗后的牙齿更稳。

家庭防护实用方案

自我监测方法
每周花几分钟自己检查口腔:用冷热水漱口,试试牙齿有没有突然敏感;咬东西时注意有没有某颗牙特别疼;也可以用软头牙科探针轻碰牙龈,看看会不会轻易出血——这些都是根尖周炎的早期信号。

日常护理要点
选软毛牙刷,用巴氏刷牙法(刷毛斜45度对着牙龈沟,小幅度震颤),每天刷2次,每次3分钟;每天用牙线清牙缝,别让食物残渣留在里面“养细菌”。如果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别连续用超过7天,不然可能会让口腔里的正常菌群失衡。

专业维护建议
每6到12个月去做一次口腔检查和洁牙,有龋齿要赶紧补——很多根尖周炎都是龋齿没及时治,慢慢烂到牙髓才引起的。如果牙龈一直肿、牙齿敏感或者咬东西疼,别硬扛,赶紧去拍X光看看。

就诊时机判断标准

如果觉得牙齿像“浮起来”一样,咬东西更疼,或者脸肿了,说明炎症可能扩散到根尖以外了——这时候千万别热敷也别用手挤,不然感染会顺着皮肤或淋巴扩散,更危险。要是牙龈肿了24小时还没缓解,或者疼得睡不着、脸越来越肿,赶紧去口腔急诊,别拖着让炎症变严重。

根尖周炎看着“隐蔽”,但拖久了会导致牙齿松动、骨头吸收,甚至脸肿发烧。其实防它真的不难:每天好好刷牙、用牙线,定期看牙医,有龋齿赶紧补。要是发现牙龈红肿、牙齿疼,别等——早找牙医,就能把问题解决在早期,不让小毛病变成大麻烦。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