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出现牙齿酸、胀、痒的感觉,是很常见的术后反应,和伤口修复时的生理变化有关。从临床情况来看,主要和三个原因相关:
术后敏感的三个原因
- 牙颈部暴露:旁边牙齿的牙颈部因为牙龈轻微退缩突然露出来,这个部位没有牙釉质保护,对冷热、酸甜刺激的敏感度会明显升高。
- 神经暂时敏感:拔牙操作可能影响牙周膜里的神经末梢,导致它们暂时“功能紊乱”,传递异常信号,引发酸痒感。
- 炎症物质刺激:伤口会释放前列腺素、组胺等炎症物质,这些物质会降低神经的“耐受阈值”,让人感觉到痒或灼烧感。
日常护理要遵循“三温两避”
现在口腔术后护理有个“三温两避”原则,照着做能帮伤口恢复:
- 温度要适宜:用和体温差不多(37℃)的温盐水轻轻冲洗口腔,保持伤口周围温度稳定;
- 饮食要温软:吃25-40℃的温软食物(比如粥、软面条),避免太酸(pH值低于4.5)或太甜(含糖量超过6%)的食物;
- 刷牙要轻柔:用儿童软毛牙刷(刷毛更细更软),刷牙力度要轻(大概像握住一支笔的力度);
- 避开刺激物:别用含酒精的漱口水或过氧化氢溶液,会破坏刚长出来的肉芽组织。
症状变化有规律
九成多患者的症状会按这样的节奏变化:
- 急性期(术后0-24小时):疼痛比较明显,疼痛评分(0分不痛、10分最痛)大概6-7分;
- 缓解期(术后72小时):敏感程度减轻40%-50%,不适感明显缓解;
- 恢复期(7-10天):酸痒胀的感觉基本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吸烟的人恢复时间会比不吸烟的长3天左右,所以术后3天内最好严格戒烟,降低并发症风险。
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就医
如果有下面这些“异常信号”,说明可能出问题了,要及时找医生:
- 肿胀范围超过伤口周围2厘米,还在不断变大;
- 体温一直超过38.3℃,伴随浑身乏力、酸痛等症状;
- 张不开嘴,连两指宽(小于35mm)都达不到;
- 伤口流出黄绿色分泌物,或分泌物里混着血;
- 疼痛放射到耳朵、太阳穴附近。
这些误区要避开
- 疼痛不是“忍忍就过了”:如果持续剧痛(疼痛评分超过4分且超过24小时),不是正常反应,可能是病理改变;
- 别用患侧咀嚼:用拔牙那边嚼东西,会让骨头吸收的风险增加27%;
- 别舔或摸伤口:用舌头舔、用手摸伤口,会破坏血凝块,导致干槽症的概率上升。
辅助恢复的小方法
做好基础护理后,还可以试试这些方法帮着恢复:
- 物理冷敷:术后24小时内用冰袋冷敷(每次15分钟,间隔2小时),减轻肿胀和疼痛;
- 补充维生素:适当补充维生素B和C,但别超过推荐摄入量的1.5倍;
- 调整睡姿:睡眠时把头部抬高15度左右(比如多垫个枕头),减少伤口肿胀;
- 用漱口水: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帮助清洁口腔。
术后护理没有“通用模板”,要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任何治疗方法都要先经过专业医生评估。有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恢复速度可能慢一点,建议记个“术后症状记录表”,每天记录肿胀、疼痛、体温等情况,方便监测恢复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