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血”这个俗称常让大家产生误解,其实B型血和被称为“熊猫血”的Rh阴性血型,在临床定义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数据显示,中国人群里B型血的占比大概是25%-30%,但Rh阴性血型在汉族中的比例只有0.3%-0.5%。这种明显的分布差异,源于ABO与Rh血型系统是独立遗传的,也反映出大家对血型的认知常存在混淆。
ABO血型系统的科学划分
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表面有没有A、B抗原,以及血浆里有没有对应的抗体来划分的,一共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四类。B型血的特点是红细胞上有B抗原,血浆里有抗A抗体,这种特异性决定了输血时的基本匹配原则。它的遗传和第9号染色体上的ABO基因有关,这个基因有三个等位基因——IA、IB、i,其中IA和IB是共显性的,i是隐性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B型血能在人群中稳定遗传。
Rh血型系统的特殊意义
Rh血型系统主要看D抗原的临床重要性,有几个关键特点:1. 免疫反应特点:Rh抗原没有天然抗体,第一次接触Rh阳性血液时才会产生免疫反应,这时候输血可能没明显症状,但身体会“致敏”;2. 溶血风险:一旦致敏,再输Rh阳性血就会引发严重的溶血反应;如果Rh阴性妈妈怀了Rh阳性的宝宝,还可能出现新生儿溶血病;3. 分布差异:Rh阴性血型在汉族中的比例是0.3%-0.5%,维吾尔族大概1%,而高加索人群能到15%,这种差异和不同种族的基因多态性有关。
稀有血型的科学界定标准
医学界把稀有血型定义为在特定人群中占比低于1%的血型组合。除了Rh阴性,像H抗原缺失的孟买血型、类孟买血型也属于稀有血型。这些稀有血型得用专门的扩展血清学检测(比如抗-H试剂)才能查出来,常规的ABO/Rh检测可能会把它们误判成O型血。
血型遗传的复杂机制
血型遗传虽然遵循孟德尔定律,但其实有很多复杂的情况:1. ABO系统由IA、IB、i三个等位基因控制,能组合出6种基因型——IAIA、IAi(这两种都是A型)、IBIB、IBi(都是B型)、IAIB(AB型)、ii(O型);2. Rh系统涉及RHD和RHCE基因的复杂互动,还存在基因缺失、突变等变异;3. 有些稀有血型可能需要多个基因一起作用,比如Lutheran血型系统就和细胞黏附功能有关。要注意的是,就算父母都是Rh阳性,也有15%-20%的概率生出Rh阴性的孩子,这是因为RHD基因是隐性遗传的。
临床输血的精准匹配原则
现在输血医学有一套三级匹配体系:1. 基础匹配:普通输血得先保证ABO和Rh(D)血型相同;2. 扩展匹配:如果是需要多次输血的人(比如地中海贫血患者),还要匹配C、c、E、e这些次要抗原;3. 特殊匹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时候,还需要做HLA配型。对于Rh阴性的受血者,优先输同型血,如果实在没办法,也要做抗-D抗体筛查,防止出现迟发性溶血反应。
特殊血型人群的自我管理
Rh阴性血型的人可以这样自我管理:1. 建立个人血型档案,在医院登记信息,方便紧急时候调血;2. 女性怀孕后要做产前抗体筛查,必要时得做宫内输血;3. 要做重大手术前,最好提前存自己的血,或者联系稀有血库准备血源;4. 记好每次输血的供者信息,给以后的治疗留参考。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级稀有血型数据库和多区域血库联动机制,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稀有血液的应急保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