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就像一套精密的“音响系统”,鼓膜就是里面最核心的“声音接收器”。如果鼓膜破了洞(穿孔),就像鼓面漏了气,不仅听不清声音,还容易反复发炎流脓。很多长期被中耳炎折腾的患者都会问:我耳膜穿孔都30年了,还能补好吗?答案是能,但得先过三步“评估关”!
第一步:先给耳朵“灭火”
就像装修前得先关水电,手术前必须把耳朵里的炎症彻底控制住。如果耳朵长期流脓,就像“在冒火”,这时候强行补耳膜,就像往着火的墙上抹水泥,肯定好不了。医生会先检查耳道里的分泌物,找到最有效的抗炎方法。等耳朵连续3个月不流脓(干耳),才算把“火”灭干净了。
第二步:给中耳做“CT扫描”
现在有个“火眼金睛”——高分辨率颞骨CT,能把中耳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看得清清楚楚。医生会重点查三样:一是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有没有断、连没连好,这直接关系到术后能不能听清;二是有没有胆脂瘤、肉芽这些“坏东西”,得先清掉;三是中耳里有没有钙化的硬块,这会影响补耳膜的材料能不能长好。
第三步:给听力做“体检”
不是所有耳膜穿孔都会让听力变很差。医生会用纯音测听、声导抗这些检查,看看听力问题是因为声音传不进去(传导性耳聋),还是内耳本身出了问题(神经性耳聋)。就像补轮胎要看内胎好不好,内耳的基础听力(骨导听力)决定了手术效果——如果骨导听力在30分贝以内,补耳膜后听力提升会更明显。
手术方案要“量体裁衣”
现在耳科手术讲究“个性化”,医生会根据穿孔的大小选最适合的修补材料:小穿孔用自己耳屏上的软骨膜就行;大穿孔得用颞肌上的筋膜加软骨一起补;如果听小骨断了,手术时可以一起重建。微创技术让手术更准,大多患者术后听力能提高20分贝以上。但要注意,术后3个月别做剧烈运动,不然补的材料可能会移位。
术后要守好三个“规矩”
- 保持耳道干:洗澡时戴防水耳塞,别让水进去;
- 定期复查:前3个月每个月都要查,看看补的材料有没有长好;
- 别感冒:感冒引发的上呼吸道感染可能让中耳炎又犯。
长期有慢性中耳炎的人,建议每年查一次听力。研究显示,没治的慢性中耳炎会让内耳性耳聋的风险变高。不管穿孔多久,早评估、早干预,才能尽量保住听力,不让问题越拖越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