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健康资讯 > 健康新闻 > 地震 > 正文

专家解读地震幸存者脑功能改变 提高承受能力

2009-09-03 09:47:12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论坛    转载

  医学指导:重医附一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人 蒙华庆

  前日,华西医院放射科华西临床磁共振中心关于《高场磁共振显示中国八级地震幸存者脑功能改变》研究成果出炉,调查显示,因地震等灾祸带来的精神损伤,使44名被调查者脑内负责情绪、记忆功能系统25天内出现客观功能改变。专家指出,患创伤后应激障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甚至有部分人因之自杀。

  “被调查者出现的症状属应激相关障碍疾病的一种,也是一种精神疾患。”重医附一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人蒙华庆说,天灾人祸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市民要学会提高自身承受能力,避免发生类似疾病。

  女儿车祸死亡 母亲差点精神崩溃

  “你可以坦然面对生活了。”前天下午,重医附一院心理卫生中心,蒙华庆主任正在打电话,电话那头,患者黄萍兴奋的问候声让他如释重负。

  黄萍是永川区县城人。去年8月19日下午,45岁的黄萍和女儿李丽(化名)一同驾车前往宝峰镇农村探亲,与一辆大货车相撞,黄萍被甩出车外,李丽当场死亡。

  随后两个月,黄萍出现严重失眠,阵阵紧张恐慌、全身发抖、大汗淋漓。到去年底,严重时,感觉精神要崩溃,时有大声吼叫的冲动。

  今年初,黄萍到该院就诊,已出现严重精神障碍。经过7个多月药物和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治疗),黄萍渐渐走出了车祸阴影,开始新生活。

  三成患者 需长时间治疗

  “黄萍是典型的应激相关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是精神疾病的早期表现。”蒙主任介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不同的是,黄萍经治疗后,恢复正常,而创伤后应激障碍则需极长时间治疗。

  “除了造成精神打击外,还对人脑细胞有实质性损伤,可导致分管精神活动和情绪的脑前额叶、记忆中枢的海马受伤害,诱发疾患。”

  蒙主任介绍,临床精神类疾病患者中,患应激相关障碍疾病的患者并不多,不足精神类疾病患者一成,但这些患者中,有三成左右会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定要提高对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避免出现精神疾病。”蒙主任说,面对滑坡、交通惨案、瓦斯爆炸等天灾人祸,只有提高自身免疫力,才能保证精神不会受伤害。

  面对面

  记:灾祸面前,最易患什么精神疾病?

  蒙:突如其来的灾难,导致部分人精神受到严重打击,就会像黄萍一样,患上应激相关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精神疾病。这种疾病并不可怕,可通过药物和心理方式治疗。

  记:应激相关障碍精神疾病分几种?

  蒙:分为急性应激性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性障碍是精神受刺激早期出现,表现为明显精神失常、智能、意识障碍(呆若木鸡)。疾病是在受刺激后马上发生,时间不超过半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受刺激后期发生,是急性应激障碍无法痊愈后,发展成的。

  记:急性应激性障碍如何治疗?

  蒙:分三个阶段治疗,早期药物比重超过心理治疗;中期心理治疗超过药物治疗;后期纯心理治疗。家人或公众理解、接纳、关爱、支持等,对患者非常重要,设身处地从言行上满足患者生活和心理需要,是治疗良方。

  小贴士 4招提高应急承受力

  1、不想感冒就要锻炼。试着到游乐园坐过山车、玩旋转木马、幸运簸箕等刺激惊险游戏。

  2、越怕、越敏感的,越要去面对和适应,试着看看恐怖片。

  3、逐渐脱敏,提高对事件认知力,养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心态。

  4、遇到突发事件,心理承受能力差者尽快捂眼离开现场,心理承受能力强者,积极投入抢险救灾,心理得到升华后,便不觉可怕。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

(责任编辑:贝贝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3.31]广东省中医院:高血压病常见睡眠和心理障碍调节

目前,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心脑血管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我国2002年居民营养健康调查资料显示,全国成人高血压……详细>>

每9秒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揭其有效预防方法

癌症和心血管病都是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凤凰中医小编从网上调查,我国每天都有9千多人死于心血管病,也就是说每9秒就有1个人因为心血管病丧生……详细>>

广东通报甲流死亡患儿调查否认感染病毒性脑炎

针对媒体关于深圳甲型H1N1流感病例合并脑炎的报道,广东省卫生厅昨晚11时许通报,根据省专家组的会诊意见,没有证据表明甲流病毒直接侵害……详细>>

7旬老人泡澡时突发疾病身亡 诊断: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2月20日,在泰州市海陵区城西街道一浴室里,一名70余岁的老人在泡澡时因突发疾病不幸身亡,经初步诊断是心脑血管疾病发作。详细>>

新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发布,防治心脑血管病饮食有方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在北京正式发布,这也是在2007年版《指南》基础上进行的更新。指南显示,中国成人血脂异常……详细>>

  • 张志文

  • 覃承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