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Northwell Health的Feinstein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探索迷走神经如何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的过程中,揭示了一种新的止血机制。这项技术通过非侵入性地刺激耳朵附近的迷走神经来增强血液凝固能力,为未来预防手术后出血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途径。
研究人员指出,传统的止血手段如缝合线、绷带等主要是在出血发生后采取措施以减少进一步失血。然而,他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通过提前激活体内自然存在的止血机制来防止出血。这一过程涉及到利用一种小型设备对耳朵后面特定区域进行温和电刺激,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凝固的目的。这种方法被形象地称为“神经止血带”。
实验中,科学家们首先在小鼠和猪身上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在接受适当强度与频率的电刺激之后,动物体内的血小板活性显著提高,进而加快了伤口愈合速度并减少了出血量。随后,为了验证该现象是否同样适用于人类,研究小组招募了一批健康志愿者参与试验。通过对每位参与者耳后迷走神经分支施加约半小时的低频电流刺激,并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其血液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处理后的血液里确实含有更高浓度的血小板激活标志物,这意味着人体也存在类似的“神经止血带”效应。
尽管初步成果令人鼓舞,但专家提醒说,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还需更多临床证据支持才能广泛应用于实际医疗场景中。此外,如何确保每次使用时都能产生稳定一致的效果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不过,鉴于迷走神经刺激已经被证明对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副作用较少,因此对于开发出安全有效的新型止血工具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方向。
科普知识
- 迷走神经:是人体最长的脑神经之一,从大脑延伸至多个内脏器官,负责传递来自大脑的信息到心脏、肺部以及消化系统等部位,同时也将身体各部分的状态反馈给大脑。它属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功能在于维持机体平衡状态,比如减慢心跳、放松肌肉等。
- 血小板:是一种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碎片,直径大约2-3微米,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生成。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参与止血及伤口愈合过程。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损伤处形成栓子,阻止血液流失;同时释放化学物质吸引更多的血小板和其他成分加入,共同构建一个坚固的屏障直到组织修复完成。
- T细胞:全称T淋巴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在抵抗病毒、细菌感染以及识别并清除体内异常细胞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辅助T细胞、杀伤T细胞等多个亚型。在这项研究中提到的T细胞特指能够激活脾脏中血小板的一类特殊类型。
-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紧邻胃底,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除了作为过滤血液中老化红细胞的主要场所外,脾脏还承担着储存血小板、调节免疫反应等功能。当受到外界信号刺激时,脾脏内的免疫细胞会被激活,参与炎症反应或促进血液凝固等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