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古典医籍里看中国》系列短视频在全网正式上线。这一国家“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的重点项目,由山东中医药大学与上海魔励文化传媒联合制作。节目共12集,聚焦12部中医药典籍,采用“前世今生”双线叙事,结合专家解读与现代技术,在多平台同步推广,旨在提升公众对传统医学认知,减少健康风险。
中医药古籍传承,健康知识传播难在哪?
- 认知误区多:一是很多人觉得中药天然无害,却忽视《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有毒”“无毒”属性及使用规范,滥用中药导致肝肾损伤案例频发。二是网络“祖传秘方”“特效偏方”缺乏验证,有的患者用未经验证的草药替代抗癌药,延误治疗。三是公众常忽视中医药“因人、因地、因时”的辨证施治原则,用同一补益方剂导致阴阳失衡。
- 传播有困境:古籍语言晦涩,现代解读不足,像《伤寒论》六经辨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方剂配伍逻辑,公众难以理解,容易被伪中医误导。
不科学用药与伪中医,藏着哪些健康风险?
- 典型风险场景:有患者关节疼,自行买《本草纲目》记载的祛风湿中药,没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配伍比例,过量服用含雷公藤的方剂,导致肝功能衰竭。部分中老年人直接用《千金方》的“补肾”方剂进补,忽视体质差异,出现血压升高、消化不良等问题。还有癌症患者误信“以毒攻毒”偏方,吃含马钱子的“祖传抗癌药”,延误化疗,病情恶化。
- 数据佐证:国家药监局2023年统计显示,中药滥用导致的不良反应案例同比增长15%,其中30%源于自行配药或用偏方。
古籍智慧怎么指导科学健康实践?
- 用药规范与风险防范: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四君子汤”为例,要严格按比例配伍,遵医嘱调整剂量。参考《景岳全书》体质分类理论,可用中医体质辨识表自测,选针对性调理方案。突发疾病时,优先选《肘后备急方》等经临床验证的古籍方剂,而非网络偏方。
- 辨别伪中医信息:正规中医师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可在国家卫健委官网验证。警惕宣称“包治百病”“无副作用”的疗法,要求其提供临床试验或文献支持。正规古籍方剂会标注适用症、禁忌症及用法用量,伪方常表述模糊或夸大功效。
权威解读与健康传播,能起啥系统性作用?
- 提升公众健康素养:节目用动画演示《黄帝内经》“子午流注”理论,助公众理解经络运行规律来指导作息。以《本草纲目》“砒霜外用”与“内服中毒”案例,强调中药要专业指导。展示古籍原件与现代应用对比,增强公众对中医药科学性的信任,推动理性用药。
- 长期社会效益显著:规范解读预计可降低误用古籍方剂的不良反应案例。权威专家深度解析为公众鉴别伪中医提供依据。节目将古籍智慧与现代医学结合,如《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免疫调节机制关联,推动科学认知升级。
《古典医籍里看中国》破除中医药认知迷雾,为公众提供科学应用指南,助力构建理性健康认知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