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跳水项目比赛中,全红婵带伤完成女双10米台决赛排名第五。此前,全红婵今年参加的最后一次正式比赛是5月初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举行的2025世界泳联世界杯超级总决赛。据介绍,在远离赛场的日子里,全红婵经历了艰难的过程,最困难的事情便是控制体重。为备战本次全运会,她每天需要多次测量体重,完成教练组制定的减肥计划,计量单位甚至精确到了克。
广东队教练谈及全红婵伤病时表示:"她的胫骨和踝关节都有伤,训练过程十分艰难。身上贴满肌贴,每天都承受着剧烈疼痛。"医疗检查显示,全红婵左踝关节积液量达到正常值的三倍,距腓前韧带存在陈旧性撕裂和距骨软骨磨损。这种损伤常见于30岁以上重体力劳动者,而年仅18岁的全红婵出现此类伤病,是长期高强度训练积累的结果。此外,她的腰椎L4-L5节段间盘突出3毫米,压迫硬膜囊,存在神经损伤风险;手腕三角纤维软骨的撕裂旧伤,让她在抓跳台栏杆时都会疼痛。
2025年5月全国冠军赛前三天,全红婵因脚踝剧痛被迫退赛。两个月后,她再度放弃新加坡世锦赛卫冕机会,这已是四年内第六次因伤退赛。队医诊断康复周期至少需要8周,但教练组坦言这些劳损伤可能伴随整个职业生涯。
伤病成因与身体发育密切相关。全红婵身高从东京奥运时的1.43米增至1.58米,体重从38公斤涨至48公斤。增加的10公斤体重中,包含教练组刻意增强的肌肉——为应对高难度动作,她每天绑着8斤重的控重服跑步,加练2小时核心力量。但身高增长颠覆了动作记忆,曾经完美的207C(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频频失误:入水角度偏差率上升12%,空中转速减慢0.8%。在2025年世界杯分站赛上,该动作得分从巅峰期的95分跌至64分。
生物力学分析表明,身高体重增加后,每次10米跳台入水时踝关节承受的冲击力呈指数级增长。三年累计负荷超10万次,相当于普通人30年的运动量。青春期发育导致身体重心变化、空气阻力增加,原有动作记忆失效,加剧了应力性损伤风险。
在康复治疗方面,医疗团队采用多技术协同方案:德国水下康复设备通过水压减轻关节负荷;高压氧舱治疗加速组织修复;中医温针灸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训练模式同步优化:AI动作分析系统捕捉轨迹偏差,将207C动作改为屈体形式以减少腰部负荷;悬浮训练装置利用水浮力替代陆上训练,降低关节冲击。营养团队则科学调控体重增长速率。
5月23日,全红婵在师兄谢思埸发布的视频中回应退赛:"因脚腕旧伤复发,但最近感觉挺好的。"谢思埸在男子双人3米板夺冠后表示,愿分享经验助师妹度过难关。教练何威仪特别肯定了这种"传帮带"作用。
该案例引发对青少年运动员伤病预防的思考:需建立年度生物力学评估档案,监测关节负荷与发育指标;推广个性化"运动处方";研发智能踝关节支具实时监测生物力学参数;探索干细胞疗法修复软骨损伤。同时建立伤病程度与退役补偿的量化评估模型,并提供职业转型培训,全面保障运动员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