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预期达79岁,中国健康成果背后挑战几何?

健康新闻健康新闻 / 责任编辑:张熙2025-03-12 09:05:01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92字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健康公平性逐步改善,慢性病防治和老年护理成为重要议题。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关注慢性病管理和老年人生活质量。
人均预期寿命健康公平性慢性病防治老年护理医疗卫生改革基层医疗服务家庭医生签约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社区管理养老院建设专业护理人员生活质量健康管理健康中国
人均预期达79岁,中国健康成果背后挑战几何?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宣布,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9岁,相较于去年提高了0.4岁。这一成就使得中国在全球53个中高收入国家中的排名上升至第4位,并提前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自2019年以来,中国的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累计提升了1.7岁。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和海南这八个省市的人均预期寿命更是超过了80岁,显示出这些地区在医疗卫生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显著优势。

中国健康成就: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升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带来喜讯,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之前的78.6岁提升到了79岁。这看似小小的0.4岁提升,实则意义重大,让中国在全球53个中高收入国家里的排名大幅升至第4位,还提前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目标。自2019年起,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累计提升1.7岁。北京、天津、上海等八个省市人均预期寿命超80岁,在医疗和经济方面一马当先,为全国作出了示范。

健康公平性: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随着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健康公平性也在稳步改善,不同地区和城乡间的健康差距正逐渐缩小。政府大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以北京和贵州为例,城市和农村在医疗资源和服务上的差距正逐步缩小。政府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积极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拥有了专属的健康管家。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国民身体素质,还让社会更加重视慢性病防治和老年护理。

慢性病防治:长寿背后的隐忧

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带来了新挑战,慢性病防治问题日益凸显。像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如今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这与生活方式变化、饮食结构不合理息息相关。很多人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还偏爱高油高盐的食物。

慢性病防治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定期体检早发现问题。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适量运动,比如每天散步半小时;戒烟限酒,减少对身体的伤害。社区开展的慢性病管理项目就是很好的范例,通过健康讲座、定期随访等方式,帮助居民降低慢性病风险。

老年护理:应对老龄化的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护理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老年人需要日常照护,如帮忙做饭、打扫卫生;需要医疗护理,如定期体检、按时服药;还需要心理支持,以排解孤独寂寞。

但目前老年护理面临诸多挑战,护理人员短缺,很多护理工作者压力大、待遇低;护理设施不足,养老院数量有限,条件也参差不齐。

政府和社会正在积极应对,建设养老院,提供更多养老床位;培训专业护理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不可或缺,家庭成员多关爱老人,社区组织活动丰富老人生活,这些都能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随着健康公平性的改善和慢性病防治意识的增强,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会越来越好。大家要关注自身健康,积极参与健康管理,一起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