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CBA赛场上发生了一起令人揪心的事件。在半决赛北京对阵山西的比赛中,北京队前锋曾凡博在突破上篮时与山西队刘传兴剧烈冲撞,腾空后重心失控、头部与腰部着地,最终被诊断为腰椎左侧横突骨折,赛季报销。不过在总决赛G3现场,佩戴腰部护具、乘坐轮椅的曾凡博现身,成为球队精神支柱。这一事件引发了大家对运动员高强度赛事中健康风险、运动损伤预防及职业运动员康复管理的广泛讨论。
腰椎横突骨折:篮球运动员的"隐形杀手"
腰椎横突骨折是篮球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高空坠落时腰背着地或侧方撞击都可能引发这种骨折,曾凡博的受伤过程就符合此类损伤的典型力学机制。虽然该骨折不直接压迫神经或脊髓,但会引发局部炎症导致活动受限,还可能带来长期慢性疼痛。若未充分休养,可能引发腰椎稳定性下降或椎间盘退变。篮球运动中,运动员常需瞬间完成爆发动作,身体保护机制受限,跳跃和落地姿势不当(如过度后仰或缺乏缓冲)会显著增加受伤概率。对比足球、橄榄球等对抗性运动的腰椎损伤数据,可以发现身体冲撞与落地姿势控制在篮球运动中尤为关键。
运动员健康保护:现存问题与改进之道
当前运动员健康保护存在三方面问题:其一,赛事规则执行不足,裁判对危险动作判罚尺度不一,难以有效控制冲撞风险;其二,部分运动员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为追求表现忽视关键部位保护动作训练;其三,俱乐部医疗支持滞后,缺乏赛前动态风险评估和赛后即时医疗干预,导致损伤处理延误。
改进措施可从三方面着手:CBA联盟应细化"危险动作"定义,对恶意冲撞实施更严格的黄/红牌制度,并引入视频回放技术辅助判罚;推广定制化护具并整合运动传感器,实时监测运动员姿势并预警损伤风险;俱乐部需加强核心肌群训练(如平板支撑、硬拉),提升落地缓冲能力,同时引入生物力学分析优化技术动作。
运动员康复与长期健康管理:实践与启示
曾凡博的康复方案包含多维度治疗:物理治疗采用超声波和电刺激缓解炎症;在护具保护下进行渐进式腰背肌力训练;疼痛管理方面,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结合局部冷敷,严格禁止封闭治疗(此前曾凡博请求打封闭出战被医生否决)。
职业运动员需建立"损伤-康复-预防"管理体系:康复期需通过MRI复查确认骨愈合,杜绝过早复出;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平衡恢复与竞技状态;配备心理辅导团队缓解长期休养带来的焦虑情绪。
公众健康意识:从运动员事件中汲取教训
普通运动爱好者应遵循"量力而行"原则,避免模仿职业选手的高危动作。中老年腰椎疾病患者建议选择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并定期检测骨密度。
体育管理部门可建立损伤数据库,分析损伤高发部位与赛事类型的关联性,推动规则与装备革新。学校体育课程需加强防护教学,包括正确摔倒姿势、护具使用规范等,降低青少年运动损伤率。
曾凡博事件既展现了运动员的坚韧精神,也暴露出职业体育健康保护体系的不足。唯有通过多方协作构建安全防护体系,才能延长运动员职业生涯,同时将运动损伤预防意识有效传递给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