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太原一位8个月大婴儿坐在婴儿车内,单手紧握行李箱拉杆协助推动,这一视频经一些媒体转发后,引发全网对婴儿抓握力的关注。网友还分享被婴儿抓握致手指充血等经历,大家开始探讨抓握反射的意义与健康风险。
抓握反射:进化遗留的神奇本能?
抓握反射是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由脊髓与脑干的反射弧控制。当物体碰到婴儿掌心,屈指肌群就会收缩形成抓握。它在宝宝出生时就有,5 - 6周时最强,4 - 6个月后会慢慢被主动抓握能力替代。这一反射可是评估婴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指标,要是缺失可能提示脑损伤,持续超4个月可能和自闭症谱系障碍、脑瘫等发育异常有关。从进化角度看,灵长类动物婴儿要抓紧母亲移动,人类婴儿抓握力可达自身体重1/4,能短暂支撑体重,这一特性就保留了下来。视频里婴儿稳定握住行李箱拉杆,体现了抓握反射的持久和力量,但这行为可能让婴儿肌肉或关节过度负荷。
抓握反射背后藏着哪些健康风险?
抓握反射虽神奇,但也有健康风险。在物理性损伤方面,婴儿单手抓握力度有0.5 - 1.0kg,若强行抽离手指,成人可能会有甲床挤压伤、指尖淤血等问题,甚至有成人被婴儿抓头发导致头皮撕裂。对婴儿自身来说,长时间抓握硬物会让掌指关节僵硬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以别让婴儿抓尖锐或过重物体。神经发育异常也有预警,出生后3周内无抓握反射,要立即脑部影像学检查;超过4个月还有明显反射,可能是脑白质发育不良或运动协调障碍,需儿科神经专科评估。部分发育异常儿童可能存在抓握反射异常,及时干预能改善预后。
科学应对抓握反射,守护宝宝健康
日常互动要注意安全。当婴儿抓握手指,用另一手轻压其掌心让手自然张开,或用玩具转移注意力后再抽手,别暴力拉扯。给婴儿选物品,别选直径小于3cm的小物件,防误吞,选圆润无棱角玩具,单手承重不超婴儿体重1/10。家庭要做好神经发育监测,记录抓握反射出现时间、时长和力量变化,4个月后单手抓握悬挂奶瓶超5秒,建议发育评估。发现反射缺失、双手力量不对称或有哭闹、肌张力异常,2周内就诊,接受脑电图、肌电图或基因检测。还要做好育儿教育,通过母婴平台宣传抓握反射意义,消除“婴儿握力越强越健康”的误解,指导家长处理抓握导致的轻微挫伤,掌握婴儿关节脱臼应急措施。 婴儿抓握反射有好有坏,家长要正确认识,科学应对,早发现神经发育异常,降低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