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甘肃兰州美团骑手姚欣龙深夜送药的暖心故事引发关注。2025年10月22日晚11点30分左右,他送药时顾客未接电话,担心对方安危,便折返药店核实药效,确认是常规雾化药物后才完成配送。次日顾客解释因哄娃没听到电话,并打赏致谢。平台授予他“先锋骑手”荣誉,此事也引发了对夜间药品配送安全等问题的讨论。
夜间送药藏风险,公众认知有盲区?
深夜购药往往伴随着急症风险,像哮喘急性发作、过敏性休克、心绞痛等,都需要在黄金时间内用药控制。比如哮喘患者,如果支气管扩张剂延误使用超过15分钟,气道痉挛就会加重;心绞痛患者若没及时服用硝酸甘油,心肌缺血时间延长会大大增加猝死概率。
配送员无法查看药品具体信息时,存在双重隐患。既可能像这次案例中骑手一样误判风险过度干预,也可能因信息缺失延误真实急症的响应。2024年全国因药品配送延迟导致病情恶化的案例中,37%是因为患者病情紧急但配送员未能识别。
在婴幼儿照护场景里,成年人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容易忽视手机来电或通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显示,有0 - 3岁儿童的家庭,夜间错过紧急通讯的概率比普通家庭高2.3倍。而且公众对“雾化药”存在认知误区,像案例中顾客买的雾化药虽是常规治疗用药,但部分同类型药物是急救用药。仅42%的人知晓不同药物的紧急程度差异,这会导致用药决策失误。
药品配送咋改进?平台用户双升级!
平台可建立药品风险分级标签系统,要求药店在订单备注栏标注药品紧急程度,如红色代表急救药、黄色代表急性病用药、绿色代表常规用药,配送员据此调整优先级和应对策略。还可设置智能预警与双通道确认机制,针对夜间药品订单自动触发二次确认流程,让用户输入用药紧急程度代码,同步向平台安全中心备案。同时与当地急救中心合作,当配送员判断存在生命危险时,可一键启动“药品护航”模式,同步联系120核实用户健康状态。
用户端,建议家庭常备急救药物并存放于固定位置,标注使用说明。婴幼儿家庭设置紧急联系人双通道,如家人电话和社区网格员电话。夜间购药时,用户要同步发送用药场景说明,开启手机勿扰模式震动提醒功能。还可通过短视频平台普及药物分类知识,区分不同药物的紧急程度。
社会协作怎么搞?规范共享建网络!
行业协会可制定《药品类订单配送服务白皮书》,明确配送员在无法联系用户时的处置流程,如3次联系未果后启动应急程序,同时为善意折返行为提供超时豁免机制。
要探讨药店与配送平台间的信息共享规则,保障患者隐私,又实现药品风险等级的有限度告知。参考上海试点模式,允许药店提供“风险等级码”。
推动建立“15分钟健康响应圈”,在老旧小区试点配置智能药箱,储存非处方急救药,培训楼栋长基础急救技能,为配送中断时提供备用解决方案。
姚欣龙的举动暴露了药品配送安全漏洞,需平台、公众、社区协作,大家也要主动学习用药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