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儿童恒牙误拔引关注,儿童口腔医疗安全咋保障?
近期,昆明发生一起令人痛心的医疗事件,引起了大家对儿童口腔医疗规范等问题的关注。市民孟女士因7岁女儿乳牙未脱落,新牙却已萌出,担心影响新牙生长,便带女儿到西山前卫口腔诊所拔牙,还指定了要拔除的牙齿。然而,诊所医生未进行X光检查就直接拔牙,结果误将恒牙拔除。术后医生告知孟女士孩子天生缺失恒牙,只象征性收了3元。孟女士不放心,带女儿到其他医院检查,确认被拔的就是恒牙。孟女士提出50500元的治疗费用由诊所承担,可诊所只愿赔10000元,双方协商无果,目前卫健委已介入调查。
医患沟通与操作规范,一个都不能少
这次事件暴露出两大问题。首先是医患沟通失效。家长孟女士因为担忧新牙错位,坚持要拔牙,可她并不清楚恒牙和乳牙的区别。而诊所医生虽然建议不拔牙,但没给家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也没借助牙齿模型等工具让家长直观了解,导致家长产生误解。对此,医疗机构得建立标准化沟通流程,给家长科普牙齿发育阶段的知识,用动画或影像展示牙齿结构。 另一个问题是操作规范未落实。诊所拔牙前没做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仅凭肉眼判断就拔牙,这违反了《医疗机构临床诊疗指南》中儿童牙齿拔除的规范。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基层诊所诊疗流程的监管,要求拔牙必须先做影像学检查,还要留存影像资料。
恒牙误拔危害大,家长识别很重要
恒牙对儿童牙齿发育至关重要,误拔后可能引发邻牙移位、咬合紊乱、颌骨发育异常等问题。像这次被拔除的恒牙无法再生,只能通过种植牙或正畸调整来弥补功能缺失。《口腔医学研究》2023年的数据显示,误拔恒牙的儿童中,78%成年前要多次正畸治疗,单例平均费用4万至6万元,远高于预防性检查成本。家长要学会识别乳牙和恒牙,恒牙牙根宽大、牙冠较白,还要定期带孩子做口腔检查,避免误判。
医疗差错咋担责,赔偿标准怎么定
从法律角度看,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诊所没做必要检查且造成患者损害,应担主要责任。但家长指定拔牙可能被认定为“患者方过错”,得通过司法鉴定明确责任比例。孟女士主张的50500元治疗费,诊所只愿赔1万,赔偿标准有争议。得参考《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中“牙齿缺失”伤残等级,结合当地医疗费用标准司法评估。为避免这类争议,可推动建立医疗差错赔偿专项基金,卫健部门联合保险公司制定标准化赔偿方案。
多方发力,构建儿童口腔医疗安全体系
要保障儿童口腔医疗安全,得从多方面入手。技术层面,推广数字化口腔诊疗系统,让基层诊所配备便携式X光设备,接入区域医疗云平台实现影像共享和远程会诊。监管层面,卫健部门要定期检查诊所操作规范,违规严重的要信用扣分、停业整顿。公众教育方面,联合教育部门把牙齿发育知识放进小学健康课程,通过“儿童口腔健康档案”APP让家长和医生能随时沟通。 昆明这次误拔恒牙事件反映出基层医疗存在漏洞,医患双方都要重视,共同努力保障儿童口腔健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