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品集采新规落地,患者和药企将迎来哪些变化?
2025-07-26 10:30:01阅读时长3分钟1130字
近期,国家医保局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第11批药品集采规则优化,明确集采中选不再以最低价为唯一参考标准,报价最低的企业需公开说明报价合理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施子海强调,这一政策优化体现了市场决定价格与政府监管结合的改革方向,回应了公众对药品价格虚高、供应不稳定等问题的关注。
药品集采新规:为何而来?
当前,药品市场存在一些不良现象,部分企业滥用自主定价权,通过回扣等手段扰乱市场秩序,导致药品价格虚高,让患者负担加重。自2018年起,国家医保局推动药品集采,已覆盖435种药品。但早期“唯低价论”带来了一些问题,部分企业进行低价恶性竞争,甚至出现质量隐患。 第11批集采新规要求报价最低企业公开说明成本构成、生产流程及质量保障措施,确保价格合理且不低于成本。这样的透明化定价机制,既能遏制低价倾销,又能防止企业以次充好,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同时,国家医保局还同步推进挂网药品价格专项治理,规范了2.7万余个药品品规;开展滚动风险处置,通过约谈、信用评价等方式督促企业;进行零售药店价格比较。这些配套措施形成了系统性治理框架,推动药品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新规落地:患者能得到啥实惠?
- 价格透明,负担减轻:新规遏制不正当定价行为,预计会进一步降低患者药品费用。前10批集采已使部分药品价格下降超90%,比如一些高血压、糖尿病常用药,原本每月花费几百元,集采后只需几十元。新规将延续这一趋势,对慢性病、常见病用药持续形成价格压力,让患者长期受益。
- 质量保障,用药安心:要求企业公开成本与质量说明,可减少因低价引发的质量风险。以心血管、抗肿瘤等高价药品为例,集采降价的同时加强质量监管,患者能获得有效且安全的治疗药物,用药可及性大大提升。
- 供应稳定,买药不愁:新规约束恶意低价竞争,鼓励企业合理报价,减少断供风险。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前10批集采药品平均供应率超95%,新规有望进一步提升这一水平,患者不用担心买不到药。
医药行业:新规下如何转型?
- 定价策略调整:药企不能再只“拼价格”,要转向“拼成本透明度与质量竞争力”。比如一些大型药企通过技术创新,采用新的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还有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成本结构。
- 竞争环境优化:新规限制“带金销售”“垄断控销”等不正当竞争,推动行业向公平竞争转型。中小药企可以通过提升药品质量、开发差异化产品参与集采,而不是依赖低价策略,这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 创新与仿制药平衡发展:国家医保局支持医药创新,但要求创新药定价符合市场规律。新规可能会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避免创新药因高价脱离患者可负担范围,实现创新药与仿制药的平衡发展。 这次药品集采规则的优化,标志着我国药品价格治理从“单纯降价”向“质量与价格并重”深化。它回应了公众对药价合理、质量可靠的期待,为医药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未来,随着集采规则的动态优化与配套政策落地,患者用药负担将进一步减轻,行业生态将更趋健康,最终实现患者、企业、医保基金的多方共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