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跑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但是很多人在35岁之后才开始热衷于跑步,无论是在城市的公园,还是在小区道路上,常常能看到这些中年人的身影。他们跑步,或是为了改善身体状态,或是为了舒缓精神压力。马上要到四十不惑的年纪,我们该怎么正确跑步呢?什么时候跑?跑多久比较合适?
跑步前的热身
跑步前的热身非常重要。关节活动是关键的一环。转动脚踝时,先顺时针缓慢转动几圈,再逆时针转动,这样能让脚踝充分活动开,避免扭伤。
膝关节也需要活动。双手放在膝盖上,轻轻做圆周运动,前后左右都要照顾到。
髋关节同样不可忽视,可以通过简单的髋关节屈伸动作来热身。
快走5 - 10分钟也是必要的。速度不用太快,保持能正常说话的节奏,让身体微微发热,为即将开始的跑步做好准备。
跑步时间的选择
跑步时间的选择有讲究。
晨跑的话,要等到太阳出来之后。因为清晨植被的光合作用还不充分,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相对较高,太早跑步容易吸入过多污浊空气,对健康不利。刚起床时,身体机能还未完全苏醒,过早进行剧烈运动可能会给身体带来负担。
如果要选择饭后跑步,最好就是饭后进食后1 - 2小时再进行。因为胃部需要时间来消化食物,此时跑步会使血液流向四肢,影响胃部消化,还可能导致胃部不适甚至呕吐。
跑步距离和时长
跑步的距离和时长需要循序渐进。
刚开始跑步时,在距离方面,从每次2 - 3公里开始比较合适。这个距离既能让身体适应跑步的运动模式,又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大的负担。
在时长方面,20 - 30分钟为宜。可以采用慢跑的方式,保持稳定的呼吸节奏。
在频率方面,每周跑3 - 4次就足够了。这样可以给身体足够的休息时间来恢复,避免过度疲劳。
随着身体适应能力不断增强,距离的增加要循序渐进。每次增加的距离不宜过大,例如每次增加0.5 - 1公里。
时长也慢慢增加,每次增加5 - 10分钟即可。这样逐步增加能让身体更好地适应,避免因突然增加运动量而损伤关节。
跑步前后的饮食搭配
跑步前后的饮食搭配也很重要。
跑步前1 - 2小时应适量进食。在食物的选择上,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能提供足够的能量,比如一片面包。面包中的碳水化合物可以转化为葡萄糖,为跑步提供能量。
低脂肪的食物不会给肠胃造成太大负担,像一小杯酸奶,它富含蛋白质和益生菌,有助于消化。
低纤维的食物也比较适合,例如香蕉泥,它容易消化吸收,不会在跑步时引起肠胃不适。
跑步结束后要及时补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有助于肌肉恢复,像一杯低脂牛奶,富含优质蛋白质,可以帮助修复跑步时受损的肌肉纤维。
碳水化合物能补充能量,一根香蕉就是很好的选择,它富含碳水化合物和钾元素,能快速补充能量和流失的电解质。
总而言之,35岁之后开始跑步的人在跑步过程中遵循上述健康知识,能更好地享受跑步带来的益处,同时减少受伤的风险。无论是跑步前的热身、跑步时间的选择,还是距离时长和饮食搭配等方面,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这样跑步才能成为一项健康、有益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