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景区马蜂伤人,管理漏洞和风险防控何时才能改善?
近期,湖南常德太阳山森林公园发生一起群体性马蜂蜇伤事件。2025年10月7日,10余名游客(含儿童)登山时遭马蜂攻击,出现局部红肿、头晕等症状,部分伤者需住院观察。景区虽安排排查蜂窝,但现场无警示标识,应急电话停机,后续游客仍有风险。这一事件凸显秋季户外活动蜂类攻击风险及景区管理缺陷。
马蜂蜇伤多严重?急救黄金期别错过!
马蜂毒液含多种毒素,如组胺(引发炎症)和溶血毒素(磷脂酶A1、透明质酸酶),会引发局部组织坏死、全身过敏反应及多器官损伤。蜇伤症状分三级,轻度占比超80%,表现为红肿、疼痛、瘙痒;中度出现头晕、恶心、呼吸急促,需及时就医;重度会休克、血尿、横纹肌溶解,需6小时内抢救,否则死亡率超30%。此次事件中,一名游客头部被蜇7处出现脑水肿,多人因延迟就医导致肾功能损伤。 被马蜂蜇伤后,应立即脱离攻击环境,静止不动避免激怒蜂群;用镊子挑出毒刺,注意要逆毒囊方向,禁用手捏;用弱酸性溶液(如食醋)中和碱性毒液,再冰敷抑制毒素扩散;监测呼吸、血压,若出现血尿或意识模糊,立即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并送医 ,用药请遵医嘱。
景区管理漏洞大,风险防控何时“上线”?
景区硬件设施缺失严重。预警系统失效,马蜂活动区域(山顶林区)未设警示牌,应急电话长期停机,游客无法获取实时风险信息。蜂巢排查滞后,目击者称山顶蜂窝未及时清除,反映出专业消杀团队响应效率不足。 应急预案也存在诸多漏洞。景区未配备急救箱(含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疏散路线标识或医疗联动机制,延误伤者转运时间。事件发生后景区仍维持开放,未启动临时关闭评估程序,忽视公众知情权。国内景区蜂蜇伤年均案例超5000例,60%因缺乏警示标识导致,黄金急救期误诊率高达45%(2024年中国疾控中心报告)。
户外防蜂攻略,你get了吗?
出行前,要穿着浅色长袖衣物,避免鲜艳图案或香水气味吸引蜂群;携带防蜂喷雾(含薄荷醇成分)及密封食品包装,减少甜味物质暴露。 行进中,遇到蜂群盘旋,要静止不动,用衣物遮盖头部缓慢后退,切勿拍打或奔跑;发现蜂窝,要立即远离并报告景区管理处,勿擅自处理。 特殊人群防护也很重要。儿童需佩戴宽檐帽,过敏体质者随身携带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用药请遵医嘱;老年人应避免独自行走林间,结伴活动时指定1人携带急救包。
景区社区携手,共筑防蜂安全网!
景区要强化责任。与林业部门合作,秋季前开展山林蜂巢普查,划定危险区域并设置电子围栏;在入口及风险区安装LED警示屏,公布24小时应急电话并实时监测话费状态;景区工作人员需掌握基础急救技能,与周边医院建立绿色通道。 社区要做好教育推广。在景区周边村镇开展“蜂类攻击应急演练”,发放图文手册普及毒液中和方法;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秋季户外安全指南”,重点覆盖银发族及亲子家庭。 还需推动政策完善。推动地方立法明确景区虫害治理标准,将蜂窝排查纳入年审考核指标;建立全国景区蜂蜇伤案例数据库,定期发布高风险区域预警。 常德太阳山事件提醒景区完善管理,公众提升蜂类防护意识,守护户外活动安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