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矿硐安全风险

废弃矿硐为何成夺命陷阱?这些风险要警惕!

作者:蓝季动
2025-10-07 10:10:01阅读时长2分钟952字
社会公共安全废弃矿硐安全风险缺氧有毒气体坍塌密闭空间个人防护公共安全教育废弃矿井风险识别气体检测安全绳应急通讯系统性防护个体风险认知

近期,福建尤溪县坂面镇肖坂村一处已封闭多年的金矿废弃矿硐发生一起悲剧,5名外地人员擅自进入后不幸遇难。接警后当地迅速救援,然而5人被发现时已无生命体征,经抢救无效死亡。目前事故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而这起事件也给大家敲响了废弃矿硐安全的警钟。

废弃矿硐究竟藏着哪些致命风险?

废弃矿硐存在多重危险因素。首先是缺氧环境,正常空气含氧量为20.9%,而长期封闭的矿硐内氧气含量可能低于19.5%的安全阈值,人体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出现头晕、意识模糊直至呼吸衰竭。其次,金矿开采过程中可能残留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硫化氢浓度达50ppm即可引发咳嗽、胸痛,1000ppm以上10分钟内就能致人死亡;甲烷浓度超标还可能引发爆炸,加剧窒息风险。再者,废弃矿硐的支撑结构腐蚀后容易坍塌,碎石坠落会造成颅脑损伤或肢体骨折,狭窄空间也让被困者难以逃生。另外,密闭空间内高温高湿会加速人体脱水,恐慌情绪还会引发心率过速,加剧氧气消耗,形成恶性循环。此次遇难者很可能是因氧气不足或吸入高浓度有毒气体,在短时间内失去意识,加上矿硐封闭导致救援延误。

为何有人会冒险闯入废弃矿硐?

从个体与社会因素来看,遇难者作为外地流动人员,可能对当地废弃矿硐分布及危险标志缺乏认知,误判了封闭硐口的安全性。也可能存在“探险心理”或受“经济利益驱动”,误认为矿硐内有可回收资源,但他们未采取气体检测、佩戴防护装备等基本安全措施。而且密闭空间救援需专业设备,普通民众贸然进入易陷入“二次伤亡”困境。中国应急管理部2023年统计显示,非职业性地下空间事故死亡率达68%,其中35%源于擅自进入废弃矿井或洞穴,这凸显了公共安全教育的缺失。

如何防范废弃矿硐风险?

可以从多层级进行干预。个人方面,要学会风险识别,学习辨识废弃矿硐特征,如锈蚀铁门、警示标识、塌方痕迹等,避免靠近未明确安全评估的封闭空间。若因工作需进入,必须配备便携式气体检测仪、防毒面具、安全绳及应急通讯设备,并确保至少两人同行。环境管理与政策上,政府联合企业要对废弃矿硐实施永久性封堵,如浇筑混凝土封口,在周边设置24小时监控摄像头与电子围栏;同时将擅自闯入废弃矿硐纳入治安管理条例,违规者处以高额罚款或行政拘留,企业未履行封堵义务需承担连带责任。公众教育与应急演练也很重要,在矿区周边村庄开展“地下空间安全知识讲座”,模拟中毒急救;将密闭空间风险纳入户外探险课程,强调“三不原则”。 此次悲剧警示我们,要提升个体风险认知,建立系统性防护网络,防范废弃矿硐带来的健康威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