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防药物性肝损伤?科学用药和定期检查少不了!
2025-08-03 11:40:01阅读时长3分钟1240字
药物性肝损伤,听起来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上它可能就潜藏在我们日常的用药习惯里。这种疾病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可一旦发展严重,后果不堪设想。像感冒药、止痛药,甚至一些中草药,都可能是引发药物性肝损伤的“幕后黑手”。所以,提高用药安全意识,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症状识别与早期行动:如何发现药物伤肝的“无声警报”
症状详解
药物性肝损伤的症状有很多,每种症状背后都有着特定的病理机制。
- 乏力:肝脏代谢功能受到损伤后,身体的能量供应就会不足,从而导致乏力。患者常常会感到不明原因的疲劳,而且活动后这种疲劳感会加重,还可能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症状。
- 食欲减退:胆汁分泌出现障碍,影响了脂肪的消化,患者会表现出厌油腻、早饱感,部分人还会体重下降,体检时可能发现肝区叩击痛。
- 恶心呕吐:当肝脏解毒功能下降,体内毒素蓄积,就会刺激呕吐中枢,导致恶心呕吐。呕吐物可能含有胆汁,严重的还会引起电解质紊乱。
- 皮肤黄染:胆红素代谢出现问题,会使巩膜和皮肤变黄,尿液也会呈现浓茶色。这种黄疸通常进展较快,还可能伴随皮肤瘙痒。
- 尿液颜色加深:肝细胞损伤会导致尿胆红素阳性,尿液颜色变深,像啤酒样或浓茶色,同时可能伴随陶土样大便。
与常见病的区分
药物性肝损伤的症状容易和普通疲劳、感冒或消化不良混淆。但药物性肝损伤(DILI)有其特殊表现,比如黄疸出现时,尿液会呈浓茶色,还可能有肝区叩击痛。了解这些特殊表现,能帮助我们避免误判。
自查与就医指南
如果你怀疑自己有药物性肝损伤,要记录好近期的用药史,包括保健品和中草药。一旦出现典型症状,要立即停药并就医。肝功能检查,如ALT、AST、胆红素等指标的检测很有必要。如果出现意识模糊、腹水、持续呕吐等警示信号,需紧急送医。
科学应对与预防策略:从治疗到日常管理的全面防护
治疗配合要点
- 停药优先:一旦怀疑是药物性肝损伤,要马上停用可疑药物,并且以后避免再用同类药物。
- 支持治疗:在饮食上,要保证高热量、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摄入,同时多休息,这样能促进肝细胞修复,减轻肝脏负担。
- 保肝药物使用规范:保肝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像N-乙酰半胱氨酸、水飞蓟宾等。不要自己叠加多种保肝药,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 重症处理:对于严重肝功能衰竭的患者,肝移植可能是最后的治疗手段。
预防措施分层
- 用药安全原则:不要盲目联合用药,特别是感冒药、止痛药,要避免重复使用。儿童、老人和肝病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调整剂量。
- 定期监测机制:长期服药的人,最好每3 - 6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使用中草药或保健品的人,也要主动告知医生。
- 生活方式干预:平时要避免饮酒和高脂饮食,保持规律的作息,减少肝脏的代谢压力。还可以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促进血液循环。
特殊风险防控
- 中草药与保健品陷阱:一些中草药含有高风险成分,如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所以,要选择正规渠道的产品,使用前最好咨询中医师。
- 环境与心理支持:居住环境要保持通风干燥,避免霉菌毒素污染。还可以通过冥想、正念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因为心理压力也可能加重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虽然可怕,但它是“可防可控”的。大家一定要树立“用药有度、监测有方”的健康观念。通过科学用药、定期检查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肝损伤的风险,让药物真正成为我们健康的守护者,而不是健康的威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