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Vascular syndromes of brain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编码8B26
子码范围8B26.0 - 8B26.Z
关键词
索引词Vascular syndromes of brain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缩写CVS、脑血管综合症
别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综合征、脑血管异常综合征、脑血管障碍综合征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具有病因
8B01 蛛网膜下腔出血
8B01.2未知动脉瘤或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B01.1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B01.0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B01.0缺血或出血未知的卒中8B11 缺血性脑卒中
8B11.42血液高凝状态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50未特指的颅外大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0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40伴分水岭梗死的全脑低灌注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1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4其他已知病因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2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8B11.2Y其他特指的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8B11.2Z未特指的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8B11.3小动脉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8B11.5病因不明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5Z未特指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44夹层造成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20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8B11.22反常栓塞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51未特指的颅内大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21主动脉弓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8B11.43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8B11.41其他非粥样硬化动脉疾病引起的脑缺血性卒中8B00 脑出血
8B00.5多部位脑出血8B00.0脑深部半球出血8B00.3小脑出血8B00.2脑干出血8B00.4不伴脑实质出血的脑室内出血8B00.Z脑出血,部位未特指8B00.1脑叶出血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病变导致特定脑区血流供应异常,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特定症状和体征。这些综合征通常根据受影响的动脉区域来命名,如大脑前动脉、中动脉或后动脉等,并表现出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这类综合征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且症状取决于受损脑区的功能及其严重程度。
病因学特征
-
血管壁病变:
-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通过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最终导致血栓形成或斑块脱落阻塞远端血管。
- 血管炎性疾病(例如结节性多动脉炎)也可造成血管壁损伤,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及闭塞性改变。
-
心脏源性因素:
- 心脏内形成的栓子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阻塞小动脉或毛细血管网,尤其见于心房颤动患者。
- 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瓣膜病亦可能成为潜在栓子来源。
-
血液成分及流变学变化:
- 高凝状态(如抗磷脂抗体综合症)使得血液更容易凝固,促进微小血栓生成。
- 红细胞增多症等可增加血液粘稠度,减慢血流速度,易于形成血栓。
-
其他因素:
- 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结构改变,增加破裂出血的风险。
- 吸烟、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异常也通过不同机制影响血管健康,间接促成脑血管事件发生。
病理机制
-
缺血性损害:
- 当某一动脉供血区突然失去血流供给时,该区域脑组织会因缺乏氧气而迅速坏死,导致不可逆损伤。
- 缺血半暗带现象:指周围部分虽然暂时未完全死亡但已处于低灌注状态,若及时恢复血流尚有可能挽救这部分功能。
-
出血性损害:
- 脑实质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不仅直接破坏神经元,还会引起颅内压升高,进一步压迫正常脑组织。
- 出血后继发性水肿及炎症反应加重局部损害程度,延长康复时间。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可能出现偏瘫、感觉异常、语言障碍(失语)、视野缺损等症状。
- 急性期常伴有头痛、呕吐甚至意识水平下降,尤其是出血性病变更为明显。
-
神经系统检查发现:
- 依据具体受影响的脑区,查体可见相应运动、感觉功能缺失,以及反射亢进或减弱等阳性体征。
- 影像学检查(CT/MRI)有助于明确诊断并评估病变范围。
参考文献:基于ICD-11编码8B26对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的理解;《脑血管病概念、病因和临床表现》等专业文献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