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综合征Lacunar syndromes
编码8B26.5
子码范围8B26.50 - 8B26.5Z
关键词
索引词Lacunar syndromes
同义词lacunar stroke syndrome、腔隙性卒中综合征、空洞性卒中综合征
缩写LS、LSS
别名腔隙综合症、腔隙性脑梗死综合征、小血管病变引起的脑部综合征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9738 脑
XA1XM1侧脑室脉络丛XA0B59枕极XA9CM4脑桥XA1H64第三脑室XA5KN2橄榄XA73A8大脑幕上区域XA8W72豆状核XA97T4颞叶XA1B86第四脑室脉络丛XA1GA1脑幕下区域XA83T2中脑导水管XA17J6髓质XA45Y8侧脑室XA1AA8大脑脚XA34M4网状结构XA00D6屏状核XA7J78钩回XA8GR3大脑半球XA6J38室管膜XA9KX2脉络丛XA4T82基底神经节XA4F88大脑皮层XA89Y2枕叶XA26E8脑室XA5CF8视皮质XA8E64小脑蚓部XA70Y8下蚓部XA5TX3视交叉XA64R0大脑皮质XA3RD9额极XA5TY2布罗德曼野XA5694上蚓部XA63Y1视束XA80J3苍白球XA1M33大脑XA8AT9脑干XA5N14脑叶XA08F7颅内部位,不可归类在他处者XA84G1岛盖XA92Y6顶叶XA64F9纹状体XA7BD1海马XA8733边缘系统XA1ZN9大脑白质XA5JN6内囊XA2NT0额叶XA1XY9杏仁体XA0Z39嗅脑XA7L93丘脑XA5097锥体XA8KA5豆状核壳XA0XP7脑岛XA5KS6中脑XA1804第四脑室XA7E38小脑扁桃体XA7TX5尾状核XA53A3第三脑室脉络丛XA4SL2小脑半球XA1CW2小脑严重度
XA1CW2重度XA1CW2中度XA1CW2轻度具有病因
8B01 蛛网膜下腔出血
8B01.2未知动脉瘤或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B01.1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B01.0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B01.0缺血或出血未知的卒中8B01.0小动脉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8B22 某些特指的脑血管病
8B22.7脑动脉炎,不可归类在他处者8B22.7Y其他特指的脑动脉炎,不可归类在他处者8B22.7Z未特指的脑动脉炎,不可归类在他处者8B22.C遗传性脑血管性疾病8B22.CY其他特指的遗传性脑血管性疾病8B22.CZ未特指的遗传性脑血管性疾病8B22.3孤立性淀粉样脑血管病8B22.40脑血管动静脉畸形8B22.C0CADASIL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综合征8B22.1脑静脉血栓形成8B22.B烟雾综合征8B22.8高血压性脑病8B22.0脑动脉夹层8B22.2脑血管收缩综合征8B22.43颈动脉海绵窦瘘8B22.9偏头痛性卒中8B22.A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8B22.5未破裂性脑动脉瘤8B22.70原发性脑动脉炎8B22.4颅内血管畸形8B22.4Y其他特指的颅内血管畸形8B22.4Z未特指的颅内血管畸形8B22.Y其他特指的脑血管病8B22.6家族性囊状脑动脉瘤8B22.42硬脑膜动静脉瘘8B22.41脑海绵状血管畸形8B22.C1CARASIL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综合征8B00 脑出血
8B00.5多部位脑出血8B00.0脑深部半球出血8B00.3小脑出血8B00.2脑干出血8B00.4不伴脑实质出血的脑室内出血8B00.Z脑出血,部位未特指8B00.1脑叶出血腔隙综合征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腔隙综合征(Lacunar Syndromes)是指由于脑深部小血管病变导致的小范围脑组织缺血性或出血性损伤所引发的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这些小血管主要供应大脑基底节、内囊、丘脑、脑桥等区域,当其发生阻塞或破裂时,会形成直径小于15mm的空洞或腔隙,从而影响特定神经功能。根据不同的病灶位置和受累神经结构,可出现多种临床表现。
病因学特征
-
血管病理基础:
- 动脉硬化:高血压是引起腔隙性梗死最常见的原因,长期血压控制不良会导致小穿通动脉壁变厚、管腔狭窄,最终形成微栓子堵塞血管。
- 微栓塞: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产生的血栓碎片脱落随血液流动至远端细小血管,造成局部闭塞。
- 糖尿病:高血糖状态加速全身微血管损害过程,增加腔隙性卒中风险。
- 其他因素:吸烟、饮酒、血脂异常等均可促进血管病变发展,提高发病概率。
-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 遗传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对上述危险因素的易感程度;同时,生活方式选择如饮食习惯、运动量也显著影响疾病的发生率。
病理机制
-
缺血性损伤:
- 小血管闭塞后,供血区脑组织因缺乏氧气和营养物质而发生不可逆性坏死,形成典型腔隙灶。
-
出血转化:
- 在某些情况下,原本由缺血引起的腔隙灶可能发生再灌注损伤,伴随轻微出血现象,即所谓的出血性转化。
-
慢性进展模式:
- 多次反复发作的小范围梗死或出血事件逐步累积,可能导致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甚至痴呆。
临床表现
-
常见类型:
- 纯运动性轻偏瘫:仅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或其他高级皮层功能受损迹象。
- 纯感觉性卒中:以单侧身体感觉减退为主诉,无明显运动功能障碍。
-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除肢体无力外,还存在步态不稳、动作协调困难等症状。
-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特征为言语含糊不清以及精细动作执行能力下降。
- 感觉运动性卒中: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或以上类型的混合表现形式。
-
症状特点:
- 通常起病较急但病情相对较轻,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能遗留持久的功能缺陷。
- 临床诊断需结合详细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结果及影像学证据(如MRI显示的典型圆形低信号区)来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未直接引用具体文献,内容基于检索到的相关专业资料整理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