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aemic stroke
编码8B11
子码范围8B11.0 - 8B11.5Z
关键词
索引词Cerebral ischaemic stroke、缺血性脑卒中
缩写IS
别名脑梗、脑堵塞、脑血栓、缺血性中风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单侧,未特指--左侧--双侧--右侧临床表现
8B26 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
8B26.50单纯运动性腔隙综合征8B26.Y其他特指的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8B26.Z未特指的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8B26.5腔隙综合征8B26.5Y其他特指的腔隙综合征8B26.5Z未特指的腔隙综合征8B26.51单纯感觉性腔隙综合征8B26.4大脑后动脉综合征8B26.1小脑卒中综合征8B26.2大脑中动脉综合征8B26.0脑干卒中综合征8B26.3大脑前动脉综合征 麻痹症状
MB53.2痉挛性偏瘫MB51双上肢瘫痪MB51.Z未特指的双上肢瘫痪MB56截瘫MB55.0下肢弛缓性单瘫MB57.3骶段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4上肢单瘫MB54.Z未特指的上肢单瘫MB53.1松弛性偏瘫MB55.1下肢痉挛性单瘫MB50.1痉挛性四肢瘫痪MB53偏瘫MB53.Z未特指的偏瘫MB54.0上肢弛缓性单瘫MB57.2腰段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Y其他特指的麻痹症状MB5Z未特指的麻痹症状MB54.1上肢痉挛性单瘫MB57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7.Y其他特指的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7.Z未特指的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1.1双上肢痉挛性瘫痪MB57.0颈段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7.1胸段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1.0双上肢弛缓性瘫痪MB55下肢单瘫MB55.Z未特指的下肢单瘫MB50四肢瘫痪MB50.Z未特指的四肢瘫痪MB50.0弛缓性四肢瘫痪MB53.0交替性偏瘫MB52双下肢瘫痪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由于大脑单个或多个部位的局灶性梗塞引起的急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其特征为脑组织因血管阻塞导致局部血液供应中断,从而引发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依据可以是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者通过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内相关区域存在梗死病灶。需注意的是,这一定义不包括视网膜梗塞。
病因学特征
-
动脉粥样硬化:
-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原因。血管壁内脂肪和胆固醇的积累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引起脑部血流减少。这种情况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患者中。
-
心源性栓塞:
- 心脏疾病如瓣膜性心脏病、房颤等情况下,心脏内部容易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堵塞脑血管,导致缺血性脑卒中。
-
其他因素:
- 包括各种动脉炎、外伤以及其他物理因素造成的血管损伤,这些都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血管闭塞,进而引发脑梗死。
病理机制
-
血管闭塞:
- 血管闭塞可由血栓形成、栓子脱落或血管痉挛等多种机制引起。其中,原位血栓形成指的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壁上逐渐增大并最终导致血管完全闭塞;而栓子脱落则通常是来自心脏或其他远端血管的血栓随血液流动至脑血管处造成堵塞。
-
脑组织损伤:
- 当脑血管被阻塞后,受影响区域的脑组织将失去血液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无法及时输送到该区域,导致细胞代谢紊乱,最终引起脑细胞死亡。这种损伤可能是局灶性的,影响特定的大脑功能区,也可能是广泛性的,影响到多个脑区。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缺血性脑卒中的典型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以及运动或感觉性失语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伴有局部感觉减退、四肢无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昏迷或大小便失禁等情况。
- 依据梗死发生的部位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前循环梗死(如颈内动脉系统)多表现为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而后循环梗死(如椎基底动脉系统)则更常出现眩晕、复视及共济失调等表现。
参考文献:以上内容基于临床指南、教科书及相关专业文献整理,确保了信息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