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部位的恶性混合性上皮间叶性肿瘤Malignant mixed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umour, primary site

更新时间:2025-05-27 23:47:34
编码2B5D
子码范围2B5D.0 - 2B5D.Z

关键词

索引词Malignant mixed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umour, primary site
缩写MMEMT
别名恶性混合瘤、混合性恶性肿瘤、恶性混合性肿瘤、混合性上皮间叶性肿瘤

原发部位的恶性混合性上皮间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理学检测阳性:通过组织活检,发现肿瘤由不同类型的上皮细胞和间叶细胞混合构成。上皮成分表现为腺体样结构或鳞状上皮;间叶成分则以平滑肌、骨或软骨肉瘤形式出现。
    • 免疫组化标记阳性:上皮部分对CK(角蛋白)、EMA(上皮膜抗原)呈阳性反应;间叶部分SMA(平滑肌肌动蛋白)、Desmin(结蛋白)阳性。
  2.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无痛性、逐渐增大的肿块,常见于四肢末端、头颈部等处。
      • 局部疼痛,随着肿瘤增大,可压迫周围组织或神经。
      • 功能障碍,如关节活动受限。
    • 非典型症状
      • 全身症状:体重减轻、乏力、发热等非特异性表现。
      • 呼吸困难:肿瘤位于胸腔内并影响到肺部时。
      • 消化道症状:腹胀、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
    • 典型体征
      • 可触及的肿块,质地坚硬、边界不清。
      • 局部皮肤改变,如颜色变化、温度升高或静脉曲张。
      • 淋巴结肿大,局部淋巴结转移时可在相应区域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 非典型体征
      • 压迫症状:气管偏移、声音嘶哑(喉返神经受压)、吞咽困难(食道受压)。
      • 远处转移证据:肺部听诊时出现啰音提示可能存在肺转移;骨转移则表现为病理性骨折。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理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无痛性、逐渐增大的肿块+局部疼痛/功能障碍)。
      • 影像学检查(CT/MRI/PET-CT)显示不规则、密度/信号不均匀的巨大肿块,增强后多见不均匀强化。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

    • CT/MRI扫描
      • 异常意义:显示不规则、密度/信号不均匀的巨大肿块,增强后多见不均匀强化,有助于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 X线检查
      • 异常意义:对于骨骼侵犯情况评估有效,可见溶骨性破坏或成骨性改变。
    • PET-CT
      • 判断逻辑:有助于判断肿瘤活性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敏感性约70%-80%。
  2. 超声检查

    • 异常意义:可用于初步评估肿块的性质(囊性或实性),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适用于浅表部位的肿瘤。
  3. 骨扫描

    • 异常意义:对于怀疑有骨转移的患者,骨扫描可以显示高代谢区域,有助于早期发现骨转移。
  4. 内镜检查

    • 异常意义:对于发生在消化道或呼吸道的肿瘤,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病变部位,并进行活检。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病理学检查

    • 组织活检阳性:直接确诊恶性混合性上皮间叶性肿瘤。
    • 免疫组化标记阳性:特异性基因表达(如CK、EMA、SMA、Desmin)支持诊断。
  2.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显著升高(>50 mg/L):提示细菌性感染或严重炎症反应。
    • 血沉(ESR)升高:非特异性炎症活动标志,需结合其他指标。
  3. 血常规

    •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可能。
    • 贫血:由于肿瘤消耗或慢性失血导致。
  4. 生化检查

    • 肝功能异常:ALT、AST、ALP等酶水平升高,提示肝脏受累。
    • 肾功能异常:BUN、Cr升高,提示肾脏受累。
  5. 肿瘤标志物

    • CA19-9:在某些病例中可能升高,但特异性不高。
    • CEA:在某些病例中可能升高,但特异性不高。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病理学证据(组织活检和免疫组化),结合典型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CT/MRI、X线、PET-CT)为主,有助于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病原体特异性结果(如免疫组化标记)和其他生化指标。

权威依据:WHO《肿瘤分类》、NCCN指南、ICD-11分类。

请注意,以上内容基于现有医学文献整理而成,具体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管理策略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决定。